不窋(bù zhú),姬姓,夏朝太康时期周部族首领,后稷之子,周文王先祖。原袭父职任夏朝农官,因太康失政率部迁至庆阳一带,成为先周发展的重要奠基者 [1-3]。
迁居庆阳后,带领部族改穴居为窑洞,推行农耕技术,发展畜牧与林木种植,并主持修建不窋城(今甘肃庆城境内),形成周部族早期政治经济中心。其墓葬位于庆城帽盒山,后世在此立碑建庙以作纪念 [4] [7]。
周族始祖可追溯至帝喾后裔后稷,擅长农事被尊为始祖。不窋因夏政衰落携族迁至戎狄之地,其子鞠陶、孙公刘继承农耕传统,公刘建立豳国持续扩张,为周部族崛起奠定基础。庆阳因此被视为周王朝发祥地与中国农耕文明重要源头之一 [5-6] [8]。
- 中文名
- 不窋
- 拼 音
- bù zhú
- 姓 氏
- 姬姓
- 时 期
- 夏朝太康时期
不窋:夏朝时期周部族首领,其父为夏启农官,时称后稷(jì)。 他袭父职,继任农官,时太康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他遂失官,率部族奔庆阳一带。到此后,以庆阳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2]
不窋他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提倡养猪、养牛、养鸡,植树种花,为庆阳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保证部落安全,他经详细勘察,修建了不窋城(今庆城县城)。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县城东山为不窋当年居住地。 附录:家族世系: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zhú)—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从很早的古代起,周族的先民们就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泾、渭水一带,即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传说周人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弃后来定居在邰(今陕西省杨陵区)。邰接近雍、杜诸水汇流(漆水河)入渭河之口,位于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弃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传统,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是为周族第一个始祖。 稷去世后,不窋继位为稷,继续负责农事直到晚年,而此时的夏后不重农事,不窋因此丢官流浪到了戎狄之地,也就是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境内,不窋死后便葬在庆城境内的东山之巅,而不窋的后世子孙也都继续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直到周文王、武王的崛起。因此,可以说庆阳是周朝事业的酝酿隆兴之地,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