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德州市代管,位于山东省、河北省两省交界,处在德州市、济南市、滨州市、沧州市四市的中心位置,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5]总面积1172平方千米。 [3]截至2025年3月,乐陵市辖4个街道、9个镇、3个乡。 [24] [33]截至2024年末,乐陵市常住人口53.82万人。 [32]
乐陵地名之义,取“乐毅伐齐,择陵而城”之意。 [25]1988年9月,撤销乐陵县,设立乐陵市。乐陵市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七个县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23]乐陵市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拥有“五里冢”龙山文化遗址、魏王城遗址、明代文庙大成殿、碧霞元君故居等古文化遗址。乐陵市拥有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示范点)8个,其中千年枣林跻身山东省首批原生态旅游景区,金丝小枣基地已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市境处于“两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叠加区,滨德高速、京沪高速和德龙烟铁路在境内纵横相交,拥有5个高速出入口和1个铁路客货运站。 [3]
2024年,乐陵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三大产业结构为14.03:38.46:47.51。 [32]
- 中文名
- 乐陵市
- 外文名
- Laoling City [28]
- 行政区划代码
- 371481
- 行政区类别
- 县级市
- 所属地区
- 山东省德州市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西北部
- 面 积
- 1172.7 km2
- 下辖地区
- 4街道、9镇、3乡
- 政府驻地
- 市中街道湖滨东路99号
- 电话区号
- 0534
- 邮政编码
- 253600
- 气候条件
- 北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
- 53.82 万 [32](2024年末常住人口)
- 车牌代码
- 鲁N
- 地区生产总值
- 326.21 亿元 [32](2024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尧、舜、禹时期,属古兖州域。
春秋、战国时期,当齐燕交界处。
东汉,置乐陵郡。
北魏初,属义兴郡,后改属沧州乐陵郡。
隋,郡属屡更。
唐,属棣州,后改属沧州。
金,袭宋制。
元,属河间路沧州。
明,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武定州。
清,属武定府。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南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属津南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渤海行署一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沧南专区。
1950年,属德州专区。
1956年,属惠民专区。
1958年乐陵、商河两县合并,称商河县,属聊城专区。
1959年9月,改属淄博专区。1960年1月,商河县更名为乐陵县。1961年,乐陵、商河分县,属德州专区。1967年,属德州地区。
2025-08-08,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陵县,设立乐陵市(省辖县级市),由德州地区代管。2025-08-08,由德州市代管。 [2]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截至2025年3月,乐陵市辖4个街道、9个镇、3个乡。 [24] [33]乐陵市人民政府驻市中街道湖滨东路99号。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位置境域
乐陵市位于鲁西北平原,东毗庆云县,西临宁津县,南接商河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南皮县、盐山县相望,东南和阳信县相连,西南与临邑县、陵城区接壤,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25′19″~37°51′20″,东经116°54′27″~117°20′46″。全境南北最长48.1千米,东西最宽39.3千米,总面积1172.7平方千米。市区位于德州市境东北部,西南距德州市政府驻地110千米,南距省会济南118千米,北距首都北京328千米。 [4]
乐陵市政府
地形地貌
乐陵市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黄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海拔(黄海高程)10米至12米左右,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地面坡降为1/8000至1/10000。市北部的大孙、黄夹、西段、朱集4个乡(镇)地势高亢,大孙乡素有“西北高原”之称,最高点高程13.70米;市东南部的铁营镇,地势低洼,铁营洼中心高程仅6.30米,为全市最低点。市境内地貌形态,由古黄河的泛滥变迁所决定。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相结合的原则,可分为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和决口扇形地5个类型。 [5]
气候
乐陵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日照充足,年均2509.4小时,日照率为57%,最多年为3055小时,最少年为2048.7小时。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2.4℃,最高13.6℃,最低11.2℃,年变率为3.2%。乐陵市平均年降水量527.1毫米,境内春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7米/秒,年平均无霜期为198天,80%保证率的无霜期为180天。
水文
乐陵市境内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
漳卫新河由大孙乡簸箕武家村入境,于朱集镇郭家村出境,乐陵段长34.4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00.5平方千米。
马颊河由化楼镇杨庵村入境,于铁营镇王滩子村出境,乐陵段长43千米,控制流域面积821.1平方千米。
德惠新河由郑店镇小宋村北入境,于铁营镇大白张村东北出境,乐陵段长3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34.6平方千米。 [5]
自然资源
播报编辑
水资源
乐陵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5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247立方米,是山东省人均占有量的61%,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527.1毫米,年平均径流深为49.5毫米,径流量为5802.2万立方米,人均径流量95立方米,占山东省人均径流量383立方米的28%。由于受降水的直接影响,年内变化大小不均,83.5%的径流量集中在6月至9月,以洪水形式排走。 [6]
植物资源
乐陵市境内自然植被主要有草甸植物、盐化植物、水生植物等类型。
- 盐化植物主要分布于浅平洼地及其边缘地带和槽状洼地的盐土类及盐化潮土上,有碱蓬、黄蓿菜、柳、马绊草、小芦菜、茅草、茶棵、羊角菜、蝎子花(海浆)等。
动物资源
乐陵市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狐、兔、獾、鼠、黄鼠狼、蝙蝠、鹰、乌鸦、喜鹊、麻雀、啄木鸟、猫头鹰、燕子、鹌鹑、布谷鸟、娄鱼、鲫鱼、鲤鱼、泥鳅、草鱼、鳝鱼、黑鱼、蚌、虾、蟹、鳖、蜂、蝶、蜻蜓、蝉、蟋蟀、蜘蛛、萤、蚯蚓、蜣螂、蝈蝈、蚂蚱、蝼蛄等。饲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貂、狗、猫、兔、梅花鹿、鸡、鸭、鹅、鸽、蚕、蜜蜂等。动物类药材资源有:土元、鳖头、鳖甲、桑蛸、蝉蜕、水蛭、虻虫、蛴螬、胎盘、壁虎、驴皮、蜂蜜、大将军、鸡内金、刺猬皮、地龙等。 [6]
人口
播报编辑
截至2024年末,乐陵市常住人口53.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3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16%。 [32]
政治
播报编辑
经济
播报编辑
综述
2024年,乐陵市地区生产总值326.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5.7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5.45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54.99亿元,增长7.1%。三大产业结构由15.3:34.9:49.8调整为14.03:38.46:47.51。 [32]
民营经济
2024年,乐陵市共有市场主体67300个,增长9.71%,其中企业12531个,增长13.33%;农民专业合作社3082个,增长0.88%;个体户51687个,增长9.43%。 [32]
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乐陵市在建投资项目共276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速10.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速11.1%;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3.4%。 [32]
财政收支
2024年,乐陵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26亿元,同比增长61%。 [32]
人民生活
2024年,乐陵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99元,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25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68元,增长6.0%。 [32]
第一产业
农业
2024年,乐陵市实现粮食总产量87.25万吨,同比增长0.72%。小麦、玉米产量分别达41.91万吨、44.91万吨,较去年分别增长1.26%和0.06%。棉花种植面积1.3万亩,棉花总产量1179.7吨。 [32]
畜牧业、渔业
2024年,乐陵市猪肉产量5.99万吨,同比增长29.5%。水产品产量0.69万吨,同比增长3.66%。 [32]
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2024年末,乐陵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75%,全市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了客车、有线电视和自来水。 [3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年,乐陵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4家,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10.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3%。 [32]
2024年,乐陵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6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家,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企业销售收入合计252.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02%。汽车制造业、体育器材、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四大行业实现产值186.92亿元,增长3.12%,占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5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4.02亿元,增长6.41%;实现利润29.84亿元,增长56.23%。 [32]
建筑业
2024年,乐陵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法人企业34家,从业人员3127人,同比增长6.9%,完成产值17.01亿元,同比增长6.9%。 [32]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4年,乐陵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3.64亿元,同比增长7.1%。按行业类别统计,实现限上批发业销售额27.43亿元,零售业销售额13.74亿元,住宿业营业额0.58亿元,餐饮业营业额3.07亿元。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0.0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28%,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56.4%,粮油食品类增长12.01%。 [32]
对外经济
2024年,乐陵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2.62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出口实现61.45亿元,同比增长38.8%,进口实现11.17亿元,同比增长-33.8%。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085万美元。 [32]
房地产
2024年,乐陵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36家,商品房销售面积56.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1%。 [32]
邮电通信业
2024年,乐陵市邮电所总计24处,邮路总长度1212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2317公里,邮政业务总量21142万元,同比增长36.87%。2024年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53.76万户,其中移动用户30.6万户,联通用户16万户,电信用户7.16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9.5万户,其中移动用户8.5万户,联通用户7.6万户,电信用户3.4万户。 [32]
金融
截至2024年末,乐陵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68.81亿元,比年初增加29.9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92.32亿元,比年初增加41.2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0.19亿元,比年初增加34.6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07.2亿元,较年初增加21.98亿元。 [32]
社会事业
播报编辑
教育事业
2024年,乐陵市共有学校239处,其中幼儿园137处、小学73处,普通初中12处,九年一贯制学校11处,高中3处,职业中专2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生95148人,教职工7183人。 [32]
文化事业
2024年,乐陵市3个文化站被山东省文旅厅评定为“特级站”,7个文化站被评定为“一级站”。成立群星合唱团,普及推广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00余场。加强群众文艺创作,话剧小品《乐人助车》等4部作品先后获省级重量级奖项。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36处。黄夹镇西街村入选第四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51处文保单位、30余处革命旧址纳入影视拍摄取景地范围。4项非遗成功申报德州市第八批非遗项目,其中2个项目成功申报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传承活动,10余项非遗项目纳入“非遗课堂”。 [32]
2024年,乐陵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播出节目套数1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7.5小时;电视节目套数2套,平均每天播出时间18小时。 [32]
医疗卫生
202年,乐陵市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5个,民营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诊所79家,村卫生室363家,执业医师(执业助理)1421人,注册护士1519人。乡村医生756人,其中执业医师56人,执业助理医师102人,注册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162人。 [32]
体育事业
2024年,乐陵市拥有运动场所1067处,其中公共体育公园14处,乡镇(街道)文体广场1053处,举办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各项比赛101次,其中职工运动会10次,社区运动会48次。高水平赛事拉动体育消费,首次承办全国飞盘锦标赛和“好运山东健行大运”2024自行车运动联赛(乐陵站)。 [32]
社会保障
2023年,乐陵市实施小区基本物业全覆盖等重点民生实事16项,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7.4%。就业保障扩容提质。新增城镇就业5718人,开发公益岗6090个。 [36]
环境保护
2024年,乐陵市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5%、39.6%和100%。 [32]
交通运输
播报编辑
乐陵市位于“黄三角”高效生态区最西部,地处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和“黄三角”三大经济板块的复合带上,是“黄三角”、蓝色半岛经济区、环渤海与西北腹地能源基地联接的重要节点。乐陵200千米半径内拥有天津、黄骅、滨州、东营四个港口,德滨高速以及京沪高速公路山东济(南)乐(陵)段 [21]和德龙烟铁路在乐陵境内纵横相交,设有4个高速出入口和1个铁路客货运站,列入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的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与京沪高速乐陵北出口相交,G339国道、S314、S315、S247、S248等国、省级道路贯通全境。自乐陵城区40分钟可抵达济南国际机场、一个小时抵达港城天津、两个小时抵达首都北京。
截至2024年末,乐陵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381.18千米。目前全市共有货运公司85家,二类汽车修理厂12家,客运站1个。全市汽车保有量14.1万辆。全市营运车辆达到3532辆,其中,班线客运31辆,出租车199辆,营运货车3122辆,公交车180辆。 [32]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地名由来
乐陵地名之义,取“乐毅伐齐,择陵而城”之意。就是乐毅筑城说。此说最早源自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乐陵“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即汉大司马史高所封之邑。”乐毅伐齐这一发生在战国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无疑对乐陵由村聚变为城邑、由无名到有名起到了推进作用。 [25]
乐陵城始筑之时,其地名中的“乐”正是摘自乐毅之姓,其发音也被居住于乐陵地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虽时过境迁,即使发生战乱、移民也没有被破坏掉,足见其稳定与持久之力。按甲骨文造字之形,“陵”为象形字,表示拾阶而上、攀登高处之意,又引申为帝王陵墓、凌犯超越之意。 [26]
因此,乐陵地名之义,取“乐毅伐齐,择陵而城”之意。乐陵之“乐”取自乐毅之姓,“陵”则示意地形高亢,指代土丘,是黄河下游地区先民选址定居的理想之所。 [25]
建制争议
置县时间争议
一般来说,乐陵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为都尉治。秦为济北郡地,属厌次县,“乐陵地”当其北境。 [27]有说法称,至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时,于此择高亢之地起基筑城,以作厉兵秣马之用。待至后来,人们就管这里呼为“乐陵城”。又及至战国后期或秦并六国(前221年)之后,依此城设县。秦乐陵县应是秦国统一天下后将其郡县制度于六国之地进一步推广之后建立的,所谓“改元建制”是也。而西汉建立(前202年)后,承继秦乐陵县,重加修固城池,遂又有汉乐陵县,并被划为平原郡所辖。 [26]
置郡时间争议
有资料认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置乐陵郡,县随郡徙。 [2]但据清末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等记载,东汉末年的建安十八年(213年),乐陵县首次设郡,三国鼎力至晋代,还一度改称“乐陵国”(郡级,封国),一直持续到隋初开皇三年(583年) [26];同时,按《后汉县邑省并表》所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分平原郡和渤海郡置乐陵郡,改属冀州。 [31]
非遗
大实话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实话”是在清嘉庆年间由逃荒人传至乐陵孔镇姚孙村。由杨子祥、杨玉坤改编而成,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大实话”唯一乐器和道具是“木瓜”也叫“哈尔虎”。其形状像植物木瓜,又像一个倒挂的鸟笼。“大实话”曲调悠美,风趣幽默,所唱词为“实话”故称此曲为“大实话”。由四人演唱或五人演唱,多为四人演唱。乐曲为一个旋律,原始唱法不加乐队,改编后也有加乐队的形式。“大实话”曲种长时期流行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共分为两段,四人每人一句为第一段,最后四人合唱为第二段。后面的托腔俗称“憋死牛”或“憋死驴”,演唱时需要一定的功底。它具有“三句半”的幽默,又有戏曲动听的旋律,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东路梆子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梆子”剧种,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相传在宋朝初年,一群进京赶考的落榜秀才,在客栈相遇,为抒发抑郁情怀及对时局的不满,在一起敲打演唱而形成此剧。也有从陕西秦腔演变而来之说。主要流传于山东章丘、惠民、历城、济阳、乐陵等地,东路梆子也叫山东吼、东路讴,腔调高昂。质朴大方,很有地方气息,十分动听。在巡回演出中深受山东地区及河北省沧南盐青等地区的群众欢迎。东路梆子所使用的舞台语言是乐陵的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有《破洪洲》《春秋配》《桃花奄》《刀劈三关》《国公图》《全龙珠》《下河东》《大保国》《双锁山》《小五台》《麒麟山》《顶灯》《天仙配》《坐曹府》《斩黄袍》《全忠孝》《二虎山》《山南堂》《秦香莲》《斩子》《双官告》等30多个剧目,鼓师、琴师场面齐全。部分节目现在还能演出。演员30多人,现已分散。同时还存有“破洪洲,春秋配”剧本,《双官告》光盘。
河北梆子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是我国三大剧种之一,自流传到乐陵后,经过改编、创作成为鲁西北乐陵特有的一种戏曲形式,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经典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江东计》《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轿》《双锁山》《乌玉带》《辛安驿》《花田错》《罚子都》《喜荣归》《赶斋》《打柴得宝》《观阵》《作文》《疯僧扫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芦花记》等。
乐陵金丝小枣的传说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陵金丝小枣的传说汇集了20余篇关于乐陵金丝小枣的传说,这些传说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乐陵金丝小枣的起源、发展、栽培、加工、医用保健价值,是展金丝小枣风采、研究金丝小枣价值的宝贵资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在乐陵自古流传下来,它反映了乐陵人民早期的生活状态及金丝小枣的某些特殊特征。
乐陵左家派西河大鼓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乐陵左家派西河大鼓就是由乐陵的鼓书艺人左玉玺在民国初年创制,融合了东路大鼓和西河大鼓的众多优点,对西河大鼓唱腔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乐陵左家派西河大鼓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呼家将》《杨家将》《贤人劝女》《马前泼水》《老鼠告猫》《三堂会审》《状元祭塔》《龙凤配》等。
刘氏唢呐吹咔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唢呐吹咔”创始于清朝末年,以家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四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刘氏唢呐吹咔”是在鲁西北民间运用较广泛的演出形式之一,常用于戏曲等。其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刘氏唢呐吹咔”最大的特点是一人用唢呐、咔戏、口琴子快速变换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俗称三搬家),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堪称一绝。代表性曲目有《打枣》等,常用咔戏演奏的曲目有《西河大鼓》《哈哈腔》《评剧》《京剧》《豫剧》等戏曲选段。
尚派形意拳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派形意拳是武坛巨擘、一代宗师尚云祥先生所创。尚先生精通百家却专攻形意,深得形意真谛。他吸取先辈心得,磨砺提炼,对练法和套路多次改进和创新。尚先生提出形意五行拳不可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来练,机练五行,就得讲“生克制化”五行相生的道理来练,对人体有益而无害。尚云祥先生将前辈所传的五行臂拳用伏掌做为斧刃的练法做了否定,改为用前小臂做为斧刃而不用关节处打人的特殊技法。
王母殿的传说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母殿的传说”有着非常充实的内容,充满了神话色彩,内容完整,故事衔接性好,把王母殿的传说从起源、发展等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出来,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价值和用途。在这传说里,道出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王母殿、对碧霞元君的崇敬,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一些简单却又深刻的生活哲理,字里行间透露着人间冷暖的生活感悟和精神寄托,带给人们些许感叹与共鸣,也让人们直接了解到了王母殿、碧霞元君对于乐陵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信仰与崇敬,更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奇与佳话。 [29]
文保
序号 | 批次 | 级别 | 不可移动文物名称 | 类型 | 公布地址(现地址) | 公布年代 | |
---|---|---|---|---|---|---|---|
1 | 第一批 | 省级 | 五里冢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县城关公社五里冢大队(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冢村北) | 新时期时代-周 | |
2 | 第二批 | 省级 | 惠王冢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杨安镇关庙李村 | 新时期时代、夏商 | |
3 | 第二批 | 省级 | 三女冢 | 古墓葬 | 乐陵市刘武官乡范桥村(花园镇范桥村800米) | 汉代 | |
4 | 第三批 | 省级 | 乐陵文庙 | 古建筑 | 乐陵市城区(兴隆南大街和开元中大道交叉口东北侧) | 明代 | |
5 | 第五批 | 省级 | 尹家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郑店镇(张宝山村西5米) | 夏 | |
6 | 第五批 | 省级 | 乐陵故城 | 古遗址 | 乐陵市花园镇(大顾家村北350米) | 汉代 | |
7 | 第五批 | 省级 |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朱集镇(旅游路中段) | 2013年 | |
8 | 第六批 | 省级 | 奎台大佛寺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郑店镇(奎台中学院内) | 周、清时期 | |
9 | 第六批 | 省级 | 宋哲元家族墓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市中街道(後颜村) | 民国 | |
10 | 第六批 | 省级 | 善化桥棉厂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市中街道(善化桥村北) | 20世纪60年代 | |
11 | 第六批 | 省级 | 冀鲁边区抗战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黄夹镇、朱集镇 | 1939年 | |
共计:11处 | |||||||
1 | 第二批 | 市级 | 西营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铁营乡(西营村北5里) | 商至周 | |
2 | 第四批 | 市级 | 汉代重合县县城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西段乡(张元标村北部桑林附近) | 汉代 | |
3 | 第四批 | 市级 | 吴北斗教堂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杨安镇(吴北斗村) | 1912年 | |
4 | 第四批 | 市级 | 大孙千人坑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大孙乡(大孙村) | 1941年 | |
共计:4处 | |||||||
1 | 第一批 | 县级 | 翠贤亭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郑店镇旧乐陵村 | 汉代 | |
2 | 第一批 | 县级 | 禹氏祠堂(抗日小学) | 古建筑 | 乐陵市杨安镇西街 | 清代 | |
3 | 第一批 | 县级 | 郑庙民居(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铁营乡郑庙村北 | 不祥 | |
4 | 第二批 | 县级 | 汉代般县县城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郑店镇盘城孟、盘城李村 | 汉代 | |
5 | 第二批 | 县级 | 唐代乐陵县县城遗址 | 古遗址 | 乐陵市西段乡张元标村北部桑林附近 | 唐代 | |
6 | 第二批 | 县级 | 杜步舟故居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大孙乡杜寺村 | 民国 | |
7 | 第二批 | 县级 | 《烽火报》报社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丁坞镇黄家村 | 民国 | |
8 | 第二批 | 县级 | 乐陵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西段乡孙七村 | 民国 | |
9 | 第二批 | 县级 | 黄夹起义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黄夹镇北街 | 民国 | |
10 | 第二批 | 县级 | “铁帽子五连”连部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黄夹镇东大桑树村 | 近现代 | |
11 | 第二批 | 县级 | 余志远烈士纪念馆(牺牲地)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大孙乡邢官庄 | 近现代 | |
12 | 第二批 | 县级 |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郑店镇康集村 | 近现代 | |
13 | 第二批 | 县级 | 陈镜蓉烈士故居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乐陵市胡家街道李介家村 | 近现代 | |
14 | 第三批 | 县级 | 乐陵市大桑树村革命旧址群 | 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大桑树村 | 近现代 |
冀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旧址 | |||||||
冀鲁边区文化教育救国总会旧址 | |||||||
冀鲁边区战地动员委员会、农民抗日救国总会旧址 | |||||||
冀鲁边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青年抗日救国总会旧址 | |||||||
津南地委、冀南第六督察专员公署、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部旧址 | |||||||
鲁北地委、鲁北行政委员会、鲁北支队司令部旧址 | |||||||
冀鲁边区《烽火报》《燎原》杂志编辑部、印刷厂旧址 | |||||||
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教导营旧址 | |||||||
冀鲁边区党委、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旧址 | |||||||
冀鲁边区兵工厂旧址 | |||||||
冀鲁边区被服厂旧址 | |||||||
冀鲁边区乐陵县委、乐陵县政府、县独立营旧址 | |||||||
冀鲁边区燎原剧团、农民夜校、午校旧址 | |||||||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六支队卫生处后方医院旧址 | |||||||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泰山支队、乐陵支队、运河支队司令部旧址 | |||||||
15 | 第三批 | 县级 | 潘玉凯故居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潘寨村 | 近现代 | |
16 | 第三批 | 县级 | 赵明新故居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古楼张村 | 近现代 | |
17 | 第三批 | 县级 | 中共津南工委、乐陵中心县委旧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后周村 | 近现代 | |
18 | 第三批 | 县级 | 西堡抗日荣军医院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铁营镇西堡村 | 近现代 | |
19 | 第三批 | 县级 | 中共山东分局冀鲁边区党委(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孔镇朱寨子村 | 近现代 | |
20 | 第三批 | 县级 | 乐陵县独立营营部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丁坞镇蛤蟆刘村 | 近现代 | |
21 | 第三批 | 县级 | 山东省参议会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市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 | 近现代 | |
22 | 第三批 | 县级 | 华东军区荣军总校(华东荣军管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市中街道办事处善化桥老棉厂内 | 近现代 | |
23 | 第三批 | 县级 | 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市中街道办事处善化桥老棉厂内 | 近现代 | |
24 | 第三批 | 县级 | 万家村战斗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丁坞镇万家村 | 近现代 | |
25 | 第三批 | 县级 | 宁寨解围战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宁寨村 | 近现代 | |
26 | 第三批 | 县级 | 大桑树突围战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大桑树村 | 近现代 | |
27 | 第三批 | 县级 | 李杏雨突围战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李杏雨村 | 近现代 | |
28 | 第三批 | 县级 | 冯毅故居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夹镇宋集村 | 近现代 | |
29 | 第三批 | 县级 | 铁营洼突围战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铁营镇国防村 | 近现代 | |
30 | 第三批 | 县级 | 弭家村战斗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孔镇弭家村 | 近现代 | |
31 | 第三批 | 县级 | 大马家战斗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孔镇大马家村 | 近现代 | |
32 | 第三批 | 县级 | 范明枢墓遗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市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东北处 | 近现代 | |
33 | 第三批 | 县级 | 商河支队、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郑店镇张北台村 | 近现代 | |
34 | 第三批 | 县级 | 刘焕卿牺牲地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朱集镇刘景村 | 近现代 | |
35 | 第三批 | 县级 | 公安九烈士牺牲地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朱集张法村 | 近现代 | |
36 | 第三批 | 县级 | 万人挽留牟宜之纪念地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市中街道办事处南关桥北侧 | 近现代 | |
37 | 第三批 | 县级 | 万名子弟离边区纪念地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市中街道办事处南关桥北侧 | 近现代 | |
共计:37处 [30] |
风景名胜
播报编辑
乐陵文庙
乐陵文庙位于乐陵城里开元大街与兴隆大街交汇处。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存正殿5间,绿瓦飞檐,斗拱承托。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后殿、戟门、棂星门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左右对称,内外呼应。后经明清两朝的多次修葺,形成现在的规模,整座建筑物端庄大方,宏伟高大,巍峨壮观。“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文庙大门左右对联。 [8]
咸平城故址
咸平城故址原为咸平镇,在市西南50里郑店镇旧乐陵村,址长、宽皆500米。唐、宋时,县城在故黄河(鬲津河)南,宋熙宁二年(1069年)河决,仓卒迁此,草草创城。城辟三门而无南门,原城墙内至今存一高丘,是南宋副相吕颐浩读书处“萃贤亭”遗址。
清乡人张缪有《吕相.“萃贤亭”》诗。至元,平章余潜曾重修城池,于北郊(今郑店镇旧乐陵村)筑“看花台”,台高丈余,可容百人,为观花饮宴之所。明乡人张鹏南《元台春草》诗即咏此。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何恒以城址洼下为由,迁富平镇(即今治),城池亭台遂废。
五里冢遗址
五里冢遗址在城区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处。冢为台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31米,台高2.3米,为一阜状。出土有石斧、石镰等新石器时期的遗物;有骨锥、鹿角、卜骨、陶纺轮、鬲足等商、周两代的遗物;还有汉砖、唐罐等。址西侧和南面,已露出汉砖墓壁。
遗址的发展和遗存,突破了山东省新石器时期文化分布界限,扩大了认识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视野,对研究当地历史有一定价值。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宣布为乐陵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25-08-08,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里冢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有11处,现存的有惠王冢、夷王冢、三女坟、二冢子、三冢子和董养性墓等。
魏王城
碧霞湖
碧霞湖原名杨安镇水库,市委、市政府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增加文化底蕴而改名为碧霞湖。公园景观:入口广场、喷泉、垂钓园、五龙柱雕塑、假山、荷塘、露天浴场、碧霞书苑等坐落其中,樱花、玫瑰、月季、金银花、枸杞、紫叶李、国槐、冬青、黑松等点缀相映。 [9]
千年枣林游览区
千年枣林游览区位于乐陵市朱集镇,为全国最大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摄影创作基地”。森林覆盖率达95%,被誉为“天然氧吧”。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形成以结义园、名人园、百枣园、国强亚联农庄等几大园区为支撑,枣都碑、母子树、望娘子树、观光塔等诸多景点点缀其中,集观光游览、餐饮住宿、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 [10]
地方特产
播报编辑
郑店马蹄烧饼
马桥豆腐
用大豆精制而成。细腻、嫩白,富有弹性,生熟均可食用。
张屯熏肉
品种有熏鸡、熏鸽子、熏野兔、熏雁腿、熏猪下水、熏牛肉等。煮熟后用白糖经过特殊工艺熏制而成。
刘武官豆腐皮
奎台窝头
奎台有着一种风味民间小吃“小米窝头”,该地的小米窝头色泽鲜黄、口味香甜。用小米面、黄豆面或其他杂粮面做的食物,略作圆锥形,底部有窝儿,便叫窝头。奎台窝头,制作出十几种菜系,代表作有虾酱窝头、园菜窝头等,并被山东美食协会授以“山东名小吃”称号。 [7]
著名人物
播报编辑
荣誉称号
播报编辑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 |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 [11] |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12] |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13] |
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1] |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14] |
注:以上仅列出国家级荣誉,且不列出特色荣誉称号 |
2025-08-08,入选“第六届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15]
2021年1月,入选第一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 [16]
2025-08-08,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17]
2021年4月,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18]
2025-08-08,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19-20]
2025-08-08,入选山东2022年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公示名单。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