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夷是《论语》中记载的古代东方少数民族通称 [1] [7-9]。孔子在《子罕篇》提出“子欲居九夷”的构想,认为君子居住并传播教化可使蛮荒之地开化 [1] [8-9]。后世学者王守仁援引此典,在被贬龙场时以‘何陋轩’践行孔子理念。东夷九支包含风夷等部族,颛臾国为风夷后裔 [3]。典籍记载九夷具体分为畎夷、于夷等九种 [7]。
- 出处文献
- 《论语·子罕篇》 [1] [8-9]
- 释义范畴
- 东方少数民族通称 [7-8]
- 关联人物
- 孔子
- 典籍佐证
- 《论语·子罕》 [1-2] [8-9]
- 族裔构成
- 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1-2] [7-9]
- 考古印证
- 颛臾村大汶口文化遗存 [3]
《论语》中的记载
播报编辑
《论语·子罕篇》记载孔子提出“子欲居九夷”的设想,面对“陋如之何”的质疑,孔子回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强调文化教化可改变地域闭塞 [1] [8-9]。该观点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相关,孔子借此表达对文化教化的信念 [2]。
九夷的构成
播报编辑
古代文献对九夷有具体分类:
- 1.《后汉书·东夷传》列举九夷名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7]
- 2.颛臾国为风夷后裔,主祀太皞与济水,属东夷九支之一 [3] [7]
- 3.《尔雅·释地》将九夷与八狄、七戎、六蛮并列,统称四荒 [7]
引证释义
播报编辑
九夷
1.古代称东方的部族。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
《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明袁衮《远游赋》:“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
2.泛称少数民族。
《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蛮。” 孔 传:“九、八,言非一。”
《文子·精诚》:"故秦、楚、燕、魏之歌,异声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唐 李白 《明堂赋》:“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
明 陆深 《传疑录》:“诸侯述职,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