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辅渠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开凿的古代水利工程,为郑国渠上游南岸的六条人工灌溉支渠总称 [1-4] [7]。该工程主要引冶峪、清峪、浊峪等河流水源,专门灌溉郑国渠未能覆盖的高地农田,实现了从淤灌到浇灌的技术转型。工程配套制定的《水令》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法规,至唐代仍存遗址并称"六渠" [1-2] [4-5]。作为关中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志着引泾灌溉工程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 [2-3] [6-7]。
- 开凿时间
-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1-4] [7]
- 主持者
- 左内史倪宽 [1-2] [4] [7]
- 所属朝代
- 西汉 [2-4] [6]
- 地理位置
- 郑国渠上游南岸云阳、三原两县界 [4]
- 主要功能
- 高地农田灌溉 [2-3] [5-6]
- 历史地位
- 首部水利法规诞生地 [1] [4-5]
修建背景
播报编辑
元鼎年间郑国渠因泥沙淤积导致灌溉效益下降,仅能覆盖低洼田地,大量高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 [2-3]。左内史倪宽(《汉书》作"儿宽")为解决"郑国傍高卬之田"的灌溉难题,于元鼎六年向汉武帝奏请开凿支渠 [1] [4] [6],在郑国渠上游云阳、三原两县交界处扩建六条辅助渠道 [2-4]。
工程结构
播报编辑
渠系依托郑国渠主干道,在南岸开凿六条支渠:
- 水源取自冶峪、清峪、浊峪等六条河流 [1] [4]
- 采用缩小渠道比降技术,首次实现引浑水直接浇灌耕地 [5]
- 渠首位于郑国渠与白渠之间,形成网状灌溉系统 [4]
- 每条支渠平均长度约15汉里(折合6.3公里) [2] [4]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该工程自建成后持续使用至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记载:"今雍州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犹存" [2]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证实唐代仍称"辅渠"或"六渠" [5]。北宋后因泾河河道变迁逐渐湮没 [3-4]。
技术意义
播报编辑
实现两大水利技术突破:
- 灌溉方式转型:从郑国渠的放淤压碱转为直接农田浇灌 [2] [5]
- 灌溉管理创新:制定《水令》规范用水次序与水量分配 [1] [4-5]
- 工程布局优化:形成"干渠-支渠-毛渠"三级灌溉网络 [4] [6]
配套法规
播报编辑
倪宽制定的《水令》包含三项核心制度:
- 分时轮灌:按农作物生长周期分配灌溉时段 [4-5]
- 定量取水:根据田亩面积确定用水额度 [1] [5]
- 违规处罚:对盗水、毁渠等行为实施惩戒措施该法规被《汉书·兒宽传》称为"定水令以广溉田",开创了中国农田水利管理制度的先河 [4-5] [7]。
遗存与影响
播报编辑
1973年泾惠渠改造工程中,在泾阳县王桥镇发现疑似六辅渠遗迹:
- 渠道走向与《陕西通志》记载基本吻合 [4]
- 断面宽度约3.5米,深1.2米,符合汉代支渠规格 [4]唐代诗人韦庄《咸通》诗中"溉稻云阳畔"的描述 [2],侧面印证了该渠系的长期灌溉效益。据《元和郡县图志》统计,唐代六辅渠仍可灌溉三原、云阳两县良田四千余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