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费"为汉语词汇,拼音为rǒng fèi,繁体写作"冗費",指浮费、不必要的开支。该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财政管理制度中需裁减的非必要支出,如《新唐书·康承训传》载"承训罢冗费,市马益军",《明史·海瑞传》提及"裁节邮传冗费"。其核心语义与"浮费"构成同义关系 [2],宋代范仲淹奏折亦有"减省冗费"的相关用例。
- 拼 音
- rǒng fèi
- 繁 体
- 冗費
- 词 性
- 名词 [2]
- 近义词
- 浮费 [2]
词语释义
播报编辑
"冗费"由"冗"(多余)与"费"(开支)组合而成,特指不必要、可节省的财政支出 [2]。该词语多用于古代公文及史籍,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 1.泛指各类浮费或浪费性开支,如《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记载"凡诸冗费,无不罢省";
- 2.特指政府行政系统中的冗余支出,如驿站系统的"邮传冗费" [1],或军队后勤中的非必要消耗。
历史文献用例
播报编辑
邮传系统案例:明代海瑞曾在整顿驿站制度时提出"裁节邮传冗费",通过精简驿站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宋代范仲淹在奏折中要求"尽其减省冗费之数",将裁减邮传冗余支出作为财政改革措施。
军政管理案例:唐代康承训任节度使期间"罢冗费,市马益军",通过削减非必要军费购置战马提升军队战斗力。《新唐书·康承训传》记载"承训罢冗费,市马益军",说明唐代已形成定期清理冗余支出的制度。
财政制度案例:北宋范仲淹在《奏乞两府兼判》中提出"检视天下金谷,减省冗费",要求中央机构核查全国财政并压缩非必要支出。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记载朝廷对地方"蠲放"(减免赋税)时需核查"冗费",防止基层虚报开支。
相关词语
播报编辑
- 1.构词关联:
- 冗费:指浮费、不必要的开支 [2]
- 冗兵:指超出实际需要的士兵编制
- 冗费:指浮费、不必要的开支 [2]
- 2.近义词组:
- 浮费:与"冗费"同义,均指非必要开支 [2]
- 糜费:强调奢侈浪费性质的开支
- 3.反义概念:
- 正供:指国家必要的基础性财政支出
- 岁计:指年度预算内的常规开支
典籍引用特征
播报编辑
该词语在古籍中多与裁减性动词搭配使用:
- "裁节冗费"(《明史·海瑞传》)
- "罢冗费"(《新唐书·康承训传》)
- "减省冗费"(范仲淹《奏乞两府兼判》)
此类用法凸显其在财政紧缩政策中的工具性语义,常见于涉及赋税改革、机构精简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