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北军(唐代北衙禁军的简称)一般指北衙禁军
北衙禁军是唐代专职护卫皇帝及皇室的禁卫军队,贞观十二年由太宗设玄武门“左右屯营”演变而来,高宗时改称羽林军,垂拱元年脱离南衙系统独立建制,驻宫城以北 [2-3]。其成员通过招募选拔,以私属化和内廷化为特征,逐渐成为中央宿卫的核心力量,并与南衙府兵形成禁卫合流 [1]。
武周至中宗时期,百骑扩编为千骑、万骑,参与神龙、景龙等政变,奠定皇帝亲军地位 [2-3]。玄宗将万骑改制为龙武军,同时宦官掌控的内飞龙兵崛起,形成分层防务体系。开元后期确立“准内廷体制”,成为禁卫合流的产物,但因内廷化加深埋下宦官干政隐患 [1-2]。随着府兵制瓦解,北衙禁军逐步吸收府兵职能,最终成为唐代宫廷政变与皇权更迭的关键军事力量 [1] [3]。
- 中文名
- 北衙禁军
- 意 思
- 唐朝皇帝身边的护卫
- 职 责
- 保护皇宫、皇帝的安全
- 结 局
- 在安史之乱后被唐朝皇帝亲自废除
- 来 由
- 唐皇帝怕被杀害而创建的一支军队
禁军简介
播报编辑
北衙禁军是伴随着唐初军队国家化的完成而出现的,是皇帝私人需求凸显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形成于贞观十二年,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唐前期北衙禁军发展的整体思路。高宗、武则天两朝羽林军的建立和官署的完善使北衙禁军在建制上脱离南衙十二卫,这种走向与同时期“关中本位政策”的瓦解以及皇权的强化紧密相连。
这一时期,北衙禁军开始大规模消解府兵的职任和人员,在中央宿卫方面承担了主要角色。羽林军内部的一个独立分支——百骑是与皇帝私人关系更为密切的武装力量。它在武则天以后崇重内廷的氛围中迅速发展为千骑、万骑。唐隆政变后,立功万骑取得功臣封号,形成“唐元集团”的势力,极大地影响了玄宗一朝禁军系统的格局。
禁军发展
播报编辑
开元后期,万骑演变成为建制完备的龙武军,同时形成内部迁转机制。与此同时,宦官统领的内飞龙兵崛起,以皇帝为核心的分层防务体制形成。玄宗时代,北衙禁军向内廷迅速靠拢,在若干方面形成类似于宦官的制度,宦官和禁军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准内廷体制”的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是禁军将士社会身份的下降与对国家公共生活影响力的缩小,这也是同时期理性政治发展的产物。
禁军衰落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