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政和
- 开始时间
- 1111年
- 结束时间
- 1118年十月
- 君 主
- 宋徽宗赵佶
治国举措
播报编辑
政和元年(1111)三月,宋徽宗御撰《五礼新仪序》立于太常寺,主张"礼刑并用"的治国理念,明确继承周礼的改革方向。政和四年(1114)六月,京东路官员将徽宗《诫约无侵官御笔手诏》与神宗诏书合刻为《元丰大观诏书碑》,通过碑刻形式强化官僚系统的纪律要求 [1]。
该时期建立的碑刻政治体系中,政和八年(1118)十月在全国官学设立的《政和御书手诏碑》最具代表性,碑文包含励贤训士诏文二十条,通过御笔亲书形式强化皇权权威 [1-2]。现存碑刻实物证实,政和四年成为治国理念转折点,碑刻主题由吏治规范逐步转向宗教教化 [1]。
崇道活动
播报编辑
政和六年至八年(1116-1118)集中开展多项道教碑刻工程:政和六年(1116)在济渎庙立《灵符碑》祭祀水神,同年为宠信道士项举之建立功德碑。政和八年(1118)诏令将《御解道德真经》刻石立于神霄宫,标志道教经典正式纳入国家祭祀体系 [1-2]。
在此期间完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中国首部官版道教典籍总集,共收录道书5481卷,推动道教理论的系统化发展 [2]。史载"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该年号时期确立的宫观制度为后世沿用 [1]。
重大事件
播报编辑
政和五年(1115)四月,建州府关隶县进贡的"白毫银针"白茶获宋徽宗品鉴,御赐年号"政和"作为县名,该县由此成为全国唯一因帝王年号命名的茶叶产地 [3]。政和七年(1117)正月启动艮岳修建工程,征集太湖石等建材的"花石纲"政策导致东南民力衰竭,直接引发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 [2]。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政和年间(1111-1118)创设的行幸局专司帝王微行事务,该机构设立后徽宗频繁出游,与民间传说的李师师交往事件存在时空关联 [2]。
历史影响
播报编辑
作为北宋使用时间第三长的年号,政和年间见证统治策略由改革转向享乐:前四年延续崇宁新政注重吏治整顿,后四年转向宗教与艺术领域 [1-2]。现存二十八通政和碑刻中,道教碑刻占比达64.3%,印证《宋史》"徽宗溺信虚无"的记载 [1]。
该年号时期确立的茶政体系影响深远,政和县因宋徽宗赐名而保留宋代北苑贡茶制作工艺,其"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于2022年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3]。政和八年(1118)确立的官学碑刻制度延续至南宋,临安府学仍存政和年间《政和御书手诏碑》残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