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又称《桓子新论》,是东汉思想家桓谭创作的政论著作,原书共二十九篇,早佚,现存内容主要依靠《弘明集》保存的《形神》篇及后世辑本流传。该书主张"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强调任贤用能、统一法度,批判谶纬迷信与灾异论,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的唯物主义形神观。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为完备,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版校勘本 [1]。钱钟书评价其若完整流传"堪与《论衡》伯仲"。
- 作 者
- 桓谭(东汉)
- 成书时间
- 东汉初期
- 原始卷数
- 二十九篇
- 现存版本
- 清代严可均辑本、吴则虞辑校本
- 思想核心
- 霸王道杂之
- 辑校成果
- 1962年吴则虞辑佚二百余条
成书背景与版本流传
播报编辑
桓谭历仕西汉、新莽、东汉三朝,官至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纬神学遭光武帝贬谪,遂著《新论》阐明政治主张。原书二十九篇亡佚于唐宋之际,现存内容主要通过《弘明集》收录的《形神》篇及类书辑本传世 [1]。重要辑本包括:
- 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收录最完备)
- 孙冯翼《问经堂丛书》辑本
- 吴则虞1962年辑校本(分八卷整理,突破传统分类)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严可均本为基础出版单行本 [1]。
主要思想内容
播报编辑
政治主张
提出"视俗而立教,察失而立防"的治国原则,主张"霸王道杂之",既强调德治教化,又重视法治权谋。在《求辅》篇中以伊尹、姜尚为例,论证"治国者辅作之本,任用咸得大才"的人才观。
批判谶纬迷信
系统反驳灾异论与谶纬学说,认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主张理性看待自然现象。
唯物主义形神论
《形神》篇运用烛火之喻阐述"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的观点,认为形体消亡则精神随之消散,深刻影响后世王充、范缜的哲学思想 [1]。
音乐美学思想
主张"八音广博,琴德最优",推崇琴在礼乐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提倡吸收郑声等俗乐元素改造雅乐,形成"四声文饰"的创新音乐观。
辑本编纂与学术价值
播报编辑
吴则虞辑校本突破传统类目体系,按天文、形神、政制等八卷分类,纠正严可均本误收条目34则,新增佚文18条。附编收录:
- 桓谭事迹编年考述
- 历代学术评论汇编
- 版本源流详考 此本通过系统校勘《群书治要》《意林》等典籍,成为20世纪最具学术价值的整理成果之一。
历史影响与评价
播报编辑
王充称赞其"辨昭然否,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范晔《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曾令桓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隋唐时期仍存十七卷本,《隋书·经籍志》有著录。现代学者钱钟书评价:"若此书全,当与《论衡》并称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