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指某地在特定时间内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长,是气象学核心观测指标。其数值由纬度、季节变化、云层覆盖及地形条件共同决定,我国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于南方,冬季反之 [4]。
该词汇的历史语义可追溯至北宋时期,1087年设立的日照镇因"日出初光先照"得名 [1] [3]。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旦"字印证了五千年前当地先民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测认知。金代文献与清代方志进一步佐证其命名源自'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2-3]。
- 拼 音
- rì zhào [4]
- 外文名
- sunshine
- 词 性
- 名词
- 气象属性
- 气象要素之一
- 影响因素
- 纬度、季节、云量等 [4]
- 历史渊源
- 源自'日出初光先照'的地理特征 [1] [3]
基本释义
播报编辑
作为气象学术语,"日照"指太阳直射光线到达地面的时间量度 [4]。其精确测量包含两个维度:
- 可照时间:根据天文计算得出的理论最长日照时数
- 实照时间:通过日照计实测获得的实际光照时数
在不同语种中存在对应表述,如英语译为sunshine,德语使用Rizhao表示地理坐标中的日照参数,法语则用ensoleillement强调日照强度。
影响因素
播报编辑
日照时长受多重自然条件制约:
- 纬度差异导致太阳高度角变化,高纬度地区春秋季日照时间明显延长 [4]
- 云量厚度与分布直接影响光线穿透率,积雨云可减少80%以上日照量
- 地形起伏造成局部遮蔽效应,山谷地带较平原减少15%-30%日照 [4]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日照镇时首次将'日出初光先照'作为官方命名依据,该表述后被金代张行简载入《地理志》 [1]。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考据认为其命名逻辑源于'日出初光先照'的地理特征 [2]。
甲骨文之前的陶器刻符为此提供考古证据,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表面刻有太阳、云气与山峦组合图案,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论证其为'旦'字原始形态,印证先民对日出规律的观测记录 [3]。
文化关联
播报编辑
农耕文明形成独特的太阳崇拜仪式,日照地区保留'太阳节'习俗,每逢农历六月十九用新麦制作圆饼供奉太阳神 [2]。民间文学中出现'日照日照日日照日照'的叠字对联,通过语言艺术强化地域与词义的联系 [1]。该对联的由来与日照市'日出初光先照'的地理特征相关。
地理标识方面,日照市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被喻为'亚欧大陆桥的曙光初照之地',现代交通体系与词汇本义形成空间隐喻 [3]。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的'日出初光先照'景象,亦成为诗词创作的重要意象 [2]。
测量规范
播报编辑
气象观测实践中采用康培司托克式日照计等专业设备,确保数据采集符合世界气象组织标准 [4]。我国气象站每日记录日照时数需满足:
- 数据修正包含大气折射率偏差补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