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是三国时期活跃于庐陵地区的反叛势力首领。嘉禾四年(235年),李桓联合路合、随春、罗厉等人发动大规模叛乱,东吴将领吕岱受孙权诏命率军征讨。吕岱采用分化策略使随春率先归降,随后擒斩李桓并将首级传送至都城建业 [1]。孙权在诏书中评价李桓具有"凶狡反覆"的特性,其叛乱被平定有效维护了东吴对江南地区的统治。
- 所处时代
- 三国时期(孙吴)
- 身份性质
- 地方叛军首领
- 逝世时间
- 235年(嘉禾四年)
- 主要事件
- 庐陵复叛孙吴
- 征讨将领
- 吕岱、刘纂、唐咨
- 历史评价
- 凶狡反覆
叛乱与征讨
播报编辑
嘉禾四年(235年),李桓在庐陵地区联合路合发动叛乱,同期会稽东冶的随春、南海的罗厉等势力形成跨州郡的响应态势 [1]。这是李桓继先前降而复叛后的第二次公开反抗孙吴政权。
孙权派遣交州刺史吕岱为统帅,督率刘纂、唐咨等将领分兵进剿 [1]。吕岱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的策略,在战役初期成功说服随春率部投降。随春被任命为偏将军继续统率旧部,成为东吴瓦解叛军联盟的关键转折点。
战役结果
播报编辑
吕岱部队迅速镇压各地反抗势力:
- 李桓、罗厉等都被擒获斩首 [1]
- 叛军首领首级被传送至建业示众 [1]
此役彻底平定持续数年的江南动荡,据《三国志》注引资料记载,孙权特别强调"前后讨伐,历年不禽"的困境因吕岱的战略得以解决 [1]。
评价与影响
播报编辑
孙权通过诏书对叛乱首领作出直接评价,称李桓具有"凶狡反覆"的个性特征,这一评判既包含对其军事威胁的忌惮,也暗指其政治立场的反复无常。
此次平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巩固了孙吴对庐陵等新置郡县的控制
- 验证了分化瓦解的平叛策略有效性
- 为后续处理山越问题提供军事范例
吕岱因战功获得孙权"非君规略,谁能枭之"的高度评价 [1],其军事部署展现东吴政权应对地方叛乱的成熟机制。李桓事件的终结标志着孙吴在嘉禾年间基本完成对江南腹地的军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