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胡制作技艺是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于2009年正式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该技艺以椰子壳为主要原料,结合梧桐板、红木等材料,通过30余道手工工序制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传统弓弦乐器。琼海市传承人王仕国家族五代传承此技艺超百年,其制作的椰胡以音色浑厚著称,被广泛应用于琼剧、广东音乐及民族管弦乐队 [2] [5]。面对机械化冲击与传承困境,王仕国通过改良工艺、拍摄纪录片以及开展“椰胡+古诗吟诵”进校园活动等方式推动技艺活态传承 [1-2] [7]。
- 非遗级别
- 省级
- 批准时间
- 2009年
- 遗产编号
- Ⅷ-15
- 传承人
- 王仕国 [3]
- 保护单位
- 琼海市文化馆
- 主要材料
- 椰壳、梧桐板 [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椰胡制作技艺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琼海市中原镇仙寨村王氏家族至今保持五代传承体系 [2] [8]。2010年,王仕国被认定为该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3],其改良的加长共鸣筒工艺使音色更具地方特色 [8]。截至2023年,该项目仍由琼海市文化馆实施保护。
制作工艺
播报编辑
制作流程包含七大核心环节:1. 胡筒制作精选万泉河两岸生长周期长的椭圆形或桃形老椰壳,经打磨、开孔后与梧桐板组装成共鸣箱,该步骤直接决定音色质量 [2] [5]。2. 其他部件加工胡杆选用竹材或红木并钻孔,胡托依据人体工学设计,胡轴采用硬木车削,胡弓使用马尾编制,胡马与胡线则需精细处理贝壳与丝弦 [5]。3. 调音定型调音环节需耗时两天,制作者需具备敏锐听觉与丰富经验,通过调整琴筒尺寸、琴杆角度及弦线张力实现音准控制。完整制作周期通常为五天,全程依赖手工完成 [6]。
传承保护
播报编辑
家族传承王仕国自1992年起系统传承技艺,除动员二儿子与孙子学艺外,还招收学徒进行系统教学 [8]。其长子已承诺继承衣钵,延续家族百年传承 [2]。创新传播2014年起,音乐教师展立新与王仕国合作开发“椰胡+古诗吟诵”教学模式,2018年完成小学生古诗词椰胡编曲并在校园推广 [1] [7]。传承人通过讲解椰胡原料选择、工艺原理及实操体验激发青少年兴趣 [1]。影像记录2009年后,王仕国参与拍摄纪录片《匠韵琼艺》,完整展示椰胡制作过程 [2]。其作品曾于2008年入选上海世博会海南馆展出 [4]。
文化价值
播报编辑
椰胡作为海南八音器乐的核心组成部分 [2],既是黎族、汉族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 [5],也是琼剧伴奏乐队的标配乐器。其制作技艺承载着海南岛椰文化基因,乐器成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2010年代后逐步进入民族管弦乐团编制 [2] [5]。在当代传承实践中,该技艺通过教育融合与技术创新,成为展现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活态样本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