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拼音:jí)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2],其字形像人腋下中箭的样子。本义当为伤病、外伤,疾病应是其引申义。由于“疾”字中含有“矢”,“矢”离弦后给人以迅速、急速的感觉,所以“疾”引申出“快”、“急速”的意思。由于人受箭伤或生病后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疾”又引申出“痛苦”的意思。此外还有祸害、缺点、疾苦、憎恶、担忧等引申义。
- 中文名
- 疾
- 拼 音
- jí
- 部 首
- 疒
- 五 笔
- UTDI [3]
- 仓 颉
- KOK [3]
- 郑 码
- TMA [3]
- 笔 顺
- 点—横—撇—点—提—撇—横—横—撇—捺
- 字 级
- 一级(编号:2028) [1]
- 平水韵
- 入声四质 [4]
- 笔画数
- 5+5(部首+部首外)
- 造字法
- 会意字
- 结 构
- 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 异体字
- ??、??、??、??(其余见扩展图册)
- 统一码
- 基本区-75BE [3]
- 四角码
- 0018?
- 注音字母
- ㄐㄧˊ
文字溯源
播报编辑
会意字。甲骨文由表示人的“大”和表示箭的“矢”组成(图1)。全字所描绘的是一只箭正好射中一个人的腋下,即一个人被箭射伤的情形。有的学者认为古人用箭伤来代指疾病,因此认为“疾”的本义就是“病”。王国维《观堂集林·毛公鼎铭考释》:“象人亦(腋的古字)下箸矢形。古多战事,人箸矢则疾矣。”古代战争很多,而弓箭是常用的武器之一,在战争中的人们经常被箭射伤,所以古人以为“疾”的初始意义是“箭伤”或“外伤”,由此再引申为“病、疾病”。“疾”字的金文(图2)保持了甲骨文的形体,从春秋时代开始,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疾”字中的人形被换成“疒”(图3)。许慎将小篆的“疾”说成是形声字,引起了不少人的怀疑。段玉裁作注时说:“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这就是说,小篆的“疾”仍然是会意字。“疒”甲骨文像一个人病后躺在床上之形,因此有学者认为“疒”为“病”之初文,再加上“矢”形而成“疾”,其意思应是由箭伤引起的疾病。《说文》古文中像人身躯形的一长竖和像床体的一竖尚未合一(图4),到了小篆里,两者就共用一个长竖了(图6)。汉隶中的“疒”最初还没有点(图7),这源自篆文。后来在一横之上加一点,变成“疒”了。 [2] [5]
“疾”的本义是指的病。由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引申指心理上的疾病,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记载的:“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其中的“疾”应该理解为一种心理上的毛病、缺点。疾病不仅给生病的人带来痛苦,而且也会给病人的亲属带来精神、物质上的压力,因此没有人喜欢生病,大家都讨厌疾病,在这个意义上引申出痛恨、仇视、嫉妒的意思,例如“痛心疾首”“疾恶如仇”。
“疾”还有另一组意义——“迅速、快捷”。如甲骨文所展示的那样,中箭是在瞬息之间的,很快,因此“疾”有迅速、快捷的意思,例如“疾跑”“疾奔”“疾呼”“疾驶”,等等。 [20]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病(总称)。 | ill;disease | 《尚书·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 |
废疾;废疾的人。 | disability; patient | 《国语·晋语七》:“养老幼,恤孤疾。” | ||
泛指病人。 | 《左传·襄公九年》:“居疾于虎牢,肆眚,围郑。” | |||
痛苦;困苦;忧患。 | suffering | 《管子·小问》:“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 疾苦;疾痛惨怛 | |
缺点;毛病。 | fault | |||
病害;伤害。 | 《诗经·大雅·瞻卬》:“蟊贼蟊疾,靡有夷届。” | |||
指毒害之物。 |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 |||
恶。指坏人坏事。亦指祸害。 | ||||
车辕之颈。 | 《周礼·秋官·大行人》:“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立当前疾。” | |||
动词 | 患病。 | fall ill | ||
厌恶;憎恨。 | disgust;hate | 《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 ||
妒忌。 | envy; be jealous of | |||
嫌怨。 | detest | 《左传·昭公十三年》:“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 | ||
忧虑。 | hesitate | |||
非难;毁谤。 | slander | 《礼记·缁衣》:“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 | ||
极力;尽力;努力。 | do one's utmost | 《荀子·荣辱》:“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 | ||
怒;强狠。 | angry;fierce | 疾视 | ||
形容词 | 痛。 | painful | ||
急剧而猛烈。 | rapid;sharp; violent | 《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 ||
激扬;宏大。 | powerful | |||
快速;急速。 | quick | 《庄子·天道》:“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 极速;疾驰;手疾眼快;奋笔疾书;疾如旋踵 | |
敏捷;敏锐。 | quick;nimble; sharp | 《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 |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 [6]《现代汉语词典》 [18])
近字辨析
播报编辑
疾、病
二字在“疾病、生病”的意义上是同义词,并没有轻重的区别,都既可指重病,也可指一般的病。《吕氏春秋·贵公》:“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又《知接》:“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同一件事,有时用“病”字,有时用“疾”字,可见这两个字没有轻重之分。《吕氏春秋·异宝》:“子培疾而死。”“疾”而至于死,可见“疾”并不指轻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可指病情加重,“疾”不具备这个意义。 [7]
疾、捷、快、速、迅、急
这六字都有“快速”的意思,但也有区别。《说文》:“速,疾也。”“迅,疾也。”表示快速古代常用“速",“迅"比“速”猛厉,“迅雷”不能说成“速雷”。“快”上古只表示心情愉悦,魏晋以后才有“快速”的意义。“疾”也比“速”来得急切。“捷”有“敏捷”的意思,“猿得木而捷”,“捷"不能换成其他字。“急”强调紧迫、急切,与“缓”相对。“急迫、急需、急促”的“急”不作“疾”。 [8-9]
古籍解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疒部】秦悉切(jí)
病也。从疒(nè)矢声①。
??,古文疾。
??,籀文疾。
【注释】①矢声:矢上古属脂部,疾属质部。脂、质对转。 [10]
说文解字注
“病也”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按经传多训为急也。速也。此引伸之义。如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止部曰:疌,疾也。
“从??,矢声”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声字疑衍。秦悉切。十二部。
“??,籀文疾”注:从廿者,古文疾也,从??者??省也。
“??,古文”注:各本篆体作??,是仍与小篆无异,今正攷(考)?篆下曰:??,古文疾。童篆下曰。??,古文以为疾。此??为古文疾之明证。而《集韵》《类篇》皆曰:??,古文疾。??,籀文疾。此丁度所见不误之明证也。其曰籀文作??又作??者,乃当其时巳有误本同今本,而因倂(并)入之,又譌(讹)古为籀也。 [11]
广韵
秦悉切,入质从 ‖疾声质1部(jí)
疾,病也。急也。秦悉切。十一。 [12]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部】 疾
古文:??、??、??、??、??
《唐韵》秦悉切。《集韵》《韵会》昨悉切,竝音嫉。《说文》:病也。一曰急也。徐曰: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易·复卦》:复亨出入无疾。《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又《玉篇》:患也。《左传·桓六年》:谓其不疾瘯蠡也。疏:不疾者,犹言不患此病也。
又《玉篇》:速也。《广韵》:急也。《易·系辞》:帷神也,故不疾而速。《诗·大雅》:昊天疾威。传:疾犹急也。《礼·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疏:疾,捷速也。张衡《南都赋》:总括趣欱,箭驰风疾。
又《增韵》:恶也。《左传·昭九年》:辰在子卯,谓之疾日。注:疾,恶也。
又《尔雅·释言》:疾,齐壮也。疏:急速齐整,皆于事敏速强壮也。
又虐也。《诗·大雅》:疾威上帝。朱注:疾威,犹暴虐也。
又怨也。《管子·君臣篇》: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注:疾,怨也。
又毒害也。《左传·宣十五年》:山薮藏疾。注:山之有林薮,毒害者居之。
又姓。《姓谱》:元魏疾陆眷。
又车辕前之下垂在地者曰前疾。《周礼·秋官》:大行人立当前疾。
又刘疾,鸟名。《尔雅·释鸟》:鶛,刘疾。
又与嫉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
又《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传:见人之有技艺,蔽冒疾害以恶之。《史记·孙膑传》:庞涓恐其贤於已,疾之。
又与蒺同。前汉《扬雄传》:及至获夷之徒蹶,松柏掌疾黎。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丶(点)②一(横)③ノ(撇)④丶(点)⑤?(提)⑥ノ(撇)⑦一(横)⑧一(横)⑨丿(撇)⑩?(捺)
【写法】“疒”从上、左包围“矢”,底部“疒”“矢”齐平。“疒”,首笔点起笔于竖中线;点、提两笔分写横中线上下。“矢”,两横笔上短下长,短横在横中线上侧;撇、捺底部持平。 [14]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15-16])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疾 | 臻 | 入声 | 五质 | 真A | 从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浊 | 秦悉切 | dz?jet | |
集韵 | 疾 | 臻 | 入声 | 五质 | 真 | 从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浊 | 昨悉切 | dziet | |
中原音韵 | 疾 | 入声作平声 | 第四齐微 | 精 | 齐齿呼 | 全清 | ts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平声 | 第四齐微 | 精妻切 | |||||||||
洪武正韵 | 入声 | 二质 | 真 | 从 | 昨 | 全浊 | 昨悉切 | dz‘i?t | ||||
分韵撮要 | 疾 | 阳入 | 第八宾禀嫔毕 | 毕 | 精 |
(参考资料:汉典 [17])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z? | i??t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质 | dz | i?et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脂 | dz? | jet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质 | dz | jiet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脂 | dz | jit |
西汉 | 质 | |||
东汉 | 质 | |||
魏 | 质 | ji?t | ||
晋 | 质 | ji?t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质术栉 | jiet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质术栉物迄 | jiet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质术栉物迄 | jiet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dz? | i?e?t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dz | i?e?t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dz? | jet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dz | i?t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dz | je?t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dz? | i?et |
(参考资料:汉典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i | 35 | 阳平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i | 55 | 阴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i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i | 24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i | 213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i | 21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i?? | 4 | 入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ie? | 4 | 入声 | |
晋语 | 太原 | t?ie? | 54 | 阳入 | |
吴语 | 苏州 | zi?? | 23 | 阳入 | |
吴语 | 温州 | zai | 212 | 阳入 | |
湘语 | 长沙 | t?i | 24 | 入声 | |
湘语 | 双峰 | t??i | 35 | 阴去 | |
赣语 | 南昌 | t??it | 5 | 阴入 | |
客家话 | 梅县 | ts?it | 1 | 阴入 | |
粤语 | 广州 | t??t | 2 | 阳入 | |
粤语 | 阳江 | t??t | 54 | 上阳入 |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tsit | 5 | 阳入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ts?k | 5 | 阳入 | |
闽语(闽南语) | 潮州 | tsik | 4 | 阳入 | |
闽语(闽东语) | 福州 | tsi? | 4 | 阳入 | |
闽语(闽北语) | 建瓯 | tsi | 24 | 阴入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9]、汉典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