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省直辖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东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接乐东黎族自治县、西连昌江黎族自治县、北抵儋州市,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长,光热充足,总面积2117.2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9月,白沙黎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 [1-2] [6]截至2024年末,白沙黎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6.38万人。 [43]
“白沙”之名始于清代;2025-08-04,国务院批准撤销白沙县,成立白沙黎族自治县。有白沙起义遗址、琼崖纵队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有陨石坑、红坎瀑布、南开石壁等自然景观,有“三月三”黎族苗族文化节、“啦奥门”山兰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双面绣、骨簪、老古舞等8项民族文化被列入国家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017年3月,入围“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单。2025-08-04,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式脱贫摘帽。 [3]2020年7月,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名单。 [4]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72.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 [43]
- 中文名
- 白沙黎族自治县
- 外文名
- Baisha Li Autonomous County [42]
- 别 名
- 薄沙
- 行政区划代码
- 469025
- 行政区类别
- 自治县、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 所属地区
- 中国海南省
- 地理位置
- 海南岛中西部
- 面 积
- 2117.2 km2
- 下辖地区
- 4个镇、7个乡
- 政府驻地
- 牙叉镇金沙西路
- 电话区号
- 0898
- 邮政编码
- 572800
- 气候条件
- 热带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
- 16.38 万(2024年常住人口)
- 车牌代码
- 琼D
- 地区生产总值
- 72.20 亿元(2024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薄沙营”作为军事据点屯兵戍守,之后,“薄沙”演变为“白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在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4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白沙县是将儋州、昌江、感恩、定安、崖县部分黎区及琼中县飞地—水尾营等划设的。
1958年11月,并入东方县,1961年恢复。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截至2024年9月,白沙黎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共82个村(社区),428个自然村。 [6]县人民政府驻牙叉镇金沙西路。 [41]
乡镇名称 | 下辖区域 | |
桥南社区、城东社区、城西社区、南仲村、对俄村、牙炳村、探扭村、牙港村、志针村、九架村、白沙村、道阜村、方香村、营盘村、方平村、志道村 | ||
南松村、高石村、木棉村、英歌村、高地村、打金村、长龙村、阜途村、南洋村、查英村、可好村、照明村、牙旺村、拥阜村、那来村 | ||
孟果村、邦新村、邦溪村、南班村、地质村、大米村 | ||
打安村、南达村、合水村、可程村、福妥村、子雅村、田表村 | ||
合口村、福门村、罗任村、白水港村 | ||
南训村、红旗村、向民村、翁村、元门村、红茂村 | ||
牙佬村、南开村、高峰村、牙和村、革新村 | ||
可任村、那查村、新村、天堂村 | ||
益条村、打炳村、牙扩村、打松村、青松村、拥处村 | ||
金波村、牙加村、白打村 | ||
高峰村、俄朗村、福英村、岭尾村、光村 |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位置境域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56'—19°29',东经109°02'—109°42'之间,东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接乐东黎族自治县、西连昌江黎族自治县、北抵儋州市。县境南北长约63千米,东西最宽度约68千米,总面积2117.72平方千米。 [1]
白沙黎族自治县
地形地貌
白沙黎族自治县坐落在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处五指山腹地,地势陡峻,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地形由山地、盆地、丘陵和台地构成。东南部山地面积132.99万亩,占总面积的41.9%;东部盆地面积61.44万亩,占19.3%;北部丘陵地面积91万亩,占28.6%;西北部台地面积32.23万亩,占10%。境内地形起伏较大,500~1000米的山峰有440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2座,主要有:鹦哥岭、马域岭、斧头岭、白石岭等。其中以鹦哥岭为最高,海拔1812米,为白沙黎族自治县最高峰,是海南岛第二高峰。
白沙黎族自治县处于海南隆起之中偏西部,东西向昌江——琼海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北北东向临高——望楼断裂横贯和斜穿县境,折皱、断裂发育。折皱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四组。断裂有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话向、北东向四组。 [5]
气候
白沙黎族自治县山高云雾多,日照时数虽比岛内大部分县少些,但年平均还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率45~47%,日照变化小,最长13.17小时,最短10.5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区气候特点突出。由于境内地形复杂,东南部多雨,西北部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至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5%。每年1月份至翌年4月为旱季,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5%。干、湿季节明显。 [5]
水文
白沙县雨量充沛,地表水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800~2400毫米,枯水期(保证率90%)年降雨量1198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667毫米。 [32]
地表水
多年平均降雨量1815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9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9.4亿立方米。保证率P=10%,径流量32.8亿立方米;P=50%,径流量17.7亿立方米;P=90%,径流量8.4亿立方米。 [32]
地下水
白沙黎族自治县域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两个类型,其中,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分布面积4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资源为0.266万吨/日;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1915.2平方千米,天然资源127.7172吨/日,开采资源为55.521万吨/日,合计全县天然资源127.987万吨/日,开采资源55.521万吨/日。 [31]白沙黎族自治县地下水资源总量4.6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径流补给量多年平均1.9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2.03亿立方米。 [32]
白沙黎族自治县主要河流有南开河、石碌河、珠碧江,为海南有名的三大河流。南开河发源于境内青松乡南部的南峰山,是南渡江上游河段,自西南向北贯穿东部,经牙叉镇注入松涛水库,再东流至海口入海,流长194千米。石碌河发源于青松乡的斧头岭,自南向北流经青松乡,折向西经金波乡注入石碌水库,继续西流汇合昌化江入海;珠碧江发源于县境中部的南高岭,流经西北部进入儋州市境海头镇注入北部湾,境内流长78千米。由于境内多是山区性河流,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流量骤增,枯水期水量锐减。
自然资源
播报编辑
植物资源
白沙黎族自治县主要珍贵木材有:花梨、母生、子京、坡垒、石梓、青梅、油丹、绿楠、陆均松、乌墨、山荔枝等。药用植物有:海南榧粗、见血封喉、青天葵、益智、杜仲、沉香、降香、丁香、槟榔等。 [5]2016年,全县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8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0种。 [7]
动物资源
白沙黎族自治县野生动物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动物:坡鹿、黑冠长臂猿、云豹、小爪水獭、山鹧鸪、隼游等6种;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巨松鼠、水獭、大灵猫、水鹿、白鹇、孔雀雉、山瑞、蟒蛇等12种。药用动物有:海南熊、坡鹿、金钱龟。 [5]2016年,全县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2种。 [7]
矿产资源
人口
播报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5-08-04零时,白沙黎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64699人。 [23]
截至2024年末,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户数4.98万户,人口数19.19万人,其中男性10.10万人,女性9.09万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6.38万人,城镇化率为34.87%,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383人,出生率为8.88‰;死亡人口979人,死亡率为7.08‰;人口自然增长率1.80‰,比上年提升0.89‰。从年龄结构看,0-14岁人口2.90万人,15-64岁人口11.63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85万人。 [44]
政治
播报编辑
经济
播报编辑
综述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72.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8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6.97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36.05亿元,增长3.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093元,比上年增长3.0%。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2.8%。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7.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5.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5.8%。施工项目个数下降49.3%,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个数下降65.2%。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1亿元,增长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0.96亿元,增长59.3%;非税收入1.25亿元,下降13.8%。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95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其中民生支出25.32亿元,下降9.4%。 [44]
第一产业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从内部行业看,种植业产值21.45亿元,增长3.1%。粮食播种面积6.41万亩,下降2.0%;总产量2.31万吨,增长0.2%。蔬菜及食用菌收获面积4.72万亩,增长6.1%;产量3.80万吨,增长8.5%。园林水果收获面积2.29万亩,增长3.5%;产量3.20万吨,增长4.2%。林业产值19.40亿元,增长7.6%。橡胶产量6.34万吨,增长20.3%。牧业产值3.91亿元,下降15.3%。生猪年末存栏5.41万头,下降8.5%;年内出栏7.91万头,下降15.8%;猪肉产量7117吨,下降11.2%。渔业产值0.15亿元,下降1.1%。水产品总产量1080吨,增长1.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23亿元,增长4.1%。 [44]
第二产业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年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6.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下降9.2%,重工业产值增长16.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产值增长5.8%,民营企业产值增长23.6%。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27万立方米,同比增加7.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建筑业增加值5.4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单位5个,同比增加3个;实现产值2795万元,同比下降60.0%。 [44]
第三产业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51亿元,比上年增长0.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82亿元,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2亿元,下降1.2%;金融业增加值3.33亿元,增长6.5%;房地产业增加值4.62亿元,下降1.9%。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1亿元,比上年增长0.8%。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13.29亿元,增长0.1%;农村零售额6.11亿元,增长2.4%。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4.56亿元,增长0.1%;餐饮收入4.85亿元,增长2.9%。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下降2.5%,烟酒类下降0.5%,饮料类增长5.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3%,日用品类增长13.0%,化妆品类增加2.2%,书报杂志类下降4.3%,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5.6%,五金电科类增长0.6%。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货物进出口总额705万元,比上年增长91.1%。
截至2024年末,白沙黎族自治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8.19亿元,比年初增长14.3%;其中,住户存款84.37亿元,比年初增长14.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1.84亿元,比年初增长2.3%;其中,住户贷款21.77亿元,比年初增长5.8%。 [44]
社会事业
播报编辑
科学技术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107万元,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家,入库国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家,获批专利25个。 [43]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末,白沙黎族自治县普通高中2所,增加0所;高中专任教师276人,增加49人;高中招生1250人,增加101人;高中在校学生3417人,增加313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1%。九一贯制学校学校8所,初级中学2所;初中专任教师617人,减少5人;初中招生2544人,增加101人;初中在校学生7286人,增加238人;初中毛入学率99.99%。普通小学25所,减少5所;小学专任教师997人,减少116人;小学招生1753人,减少93人;小学在校学生12567人,减少934人;小学毛入学率99.99%。 [44]
文化事业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 [44]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末,白沙黎族自治县共有卫生机构147个,其中医院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位923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923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为1593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23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85人,注册护士513人。 [44]
体育事业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运动健儿获全国运动会金银铜牌共22枚,其中金牌14枚,银牌3枚,铜牌5枚。全年共举办4项竞技体育赛事活动。 [44]
社会保障
截至2024年末,白沙黎族自治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7767人,比上年末增加715人;其中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3631人,离退休人员24136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5979人,比上年末减少2958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5242人,比上年末减少165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844人,比上年末增加61人。
截至2024年末,白沙黎族自治县共有1023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补贴731.25万元;5633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补贴3841.16万元;507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累计发放补贴518.39万元。 [44]
交通运输
播报编辑
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货物运输量28.99万吨,比上年增长16.0%。货物运输周转量1612.86万吨千米,增长39.7%。旅客周转量3835.20万人千米,下降8.4%。 [44]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非遗
截至2024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个。 [33-35]
- 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黎族骨器制作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以动物骨骼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各种用品的传统技艺。在海南黎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其中骨簪、骨梳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黎族骨雕制作主要流传于白沙润方言等地。该技艺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4]
黎族骨雕,是一种动物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形式。刻划精致独特,花纹图案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艺人的匠心和智慧。其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人形骨簪”。 [34]
人形骨簪”是以牛骨或鹿骨为材料,经过洗刷去脂、截料、修整成型、磨制、钻孔雕刻、装饰着色等工序。以熔化的蜂蜡做封闭,形成黑、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34]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黎族刺绣有平面刺绣和双面绣两种,其中以白沙地区润方言黎族的双面绣最为著名,黎族双面绣主要是在一块底料上,以针引线,按照所欲的图案,用直针和扭针绣出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所刺绣的图案有人纹图、大力神纹、蛙纹、龙纹、鹿纹、鸽纹、鱼纹等100多种,反映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意涵。双面绣体现了黎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双面绣”与传统的双面绣媲美,工艺精细,针法疏密均匀,色彩庄重高雅,正反两面的花纹图案,色彩都相同,针法一致,正反两面的花纹图案可供观赏。特别是双面绣的纹图,人物造型丰富刚健,轮廓层次分明,纹饰自然工整,纹理清晰圆润,给人以清新、俊秀的感觉。 [34] [37]
- 老古舞
老古舞(黎语“闯坎”的意译,意为“告祖先”)是一种古老的黎族民间祭祀舞蹈。该舞又叫“愧董笼”,意为“拜古面”,即祭拜故去的老人。老古舞在丧事和祭拜活动时进行。一般是白天“袚亡魂”(意为“招魂”),晚上跳老古舞。此外,凡村寨中有人患病、做噩梦或有不吉利的事发生时,也可举行“告祖先”活动,请祖先神灵消灾除祸;如平安无事,全村每3年也要举行一次“告祖先”跳老古舞活动,以悼念、祭祀祖先的形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 [36]
老古舞以舞蹈形式表现了黎族在原始社会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以及祖先崇拜等内容。老古舞文化内涵丰富,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目前,在海南黎族聚居地区,老古舞已难得一见,仅在偏僻的细水乡黎村尚有遗存。 [36]
民俗文化
-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黎族共有五个支系,各支系间服饰明显不同,白沙县黎服饰较为原始,女子穿青布贯头衣,衣侧和袖口饰有精细的两面绣纹样,下着黎锦短筒裙,最短者仅为七寸长,赤脚。妇女挽髻于脑后,骨簪雕有精细花纹。男子传统装束为上穿无领对襟衣,下着吊产,赤足,包头帕,衣物有少量绣饰。 [16]
- 黎家习俗
敬酒:黎族农民中,逢年过节家里来了贵客都要盛情款待,越是久别的客人,场面就越隆重。席间凡人如果有年达十八至二十余岁且相貌较美,处事伶利的大姑娘,家长总是吩咐女儿向客人敬酒。如果主人之妻是新婚媳妇,则由其妻先给客人敬酒。这被看作是对客人的无上尊敬。
风景名胜
播报编辑
陨石坑
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
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位于邦溪镇,距白沙县政府牙叉镇53千米,面积357.8公顷,海拔127-170米之间。1976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建立了这个为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988年海南省成立后,划归为白沙县林业局领导,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南坡鹿及其生态环境。主要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兔、蟒、穿山甲、原鸡、海南山鹧鸪等。维管束植物101科、284属、374种。 [11]
坝王岭森林自然保护区
红坎瀑布
名优特产
播报编辑
白沙绿茶
白沙绿茶产于五指山麓白沙农场24队鹦哥岭下的牛山盆地。据中国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王道经研究多年的天文资料数据推算及1993年专程赴白沙场24队考察证明,盛产白沙绿茶12.22平方千米的鹦哥岭下的牛山盆地,与70万年以前降落的一颗直径为100的小行星的陨石坑吻合。 [14]
藤器
藤器原料采自海南红藤或白藤,精心编制雕琢而成。用于编织藤制家具的藤家族成员主要竹藤、白藤和赤藤。竹藤名为玛瑙藤。
人形骨簪
黎族妇女盛装时喜欢佩带首饰。从头钗、耳环、项圈到手镯、脚环样式很多。多为银质,各地区略有不同。五指山、琼中、保亭的妇女喜欢佩带多重项圈和月牙形项圈;乐东县和沿海地区的妇女喜欢佩带多个圆形耳环;最有特色的是白沙县润黎妇女的人形骨簪。骨簪用牛腿骨雕刻而成,有单头和双头两种。骨簪通长约20至25厘米,宽约2厘米,厚度约0.8厘米,雕刻非常精细。 [15]
荣誉称号
播报编辑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示范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27]、国家卫生县城 [18]、中国最美县域。 [19]
2025-08-04,2019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6]
2025-08-04,白沙黎族自治县入选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9]
2025-08-04,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4]
2025-08-04,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1]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 [24]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5] [28]
2025-08-04,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