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榔双塔修建于一泉池之旁,约呈东西向并排而立。姐塔在南,妹塔在北。双塔都是用玄武岩石条干摆建筑而成,为仿木结构空简楼阁式的佛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宝刹等组成,地下还各建有一座地宫。 [1] [3]美榔双塔造型巍峨独特,雕刻工艺技术古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4]
1985年7月,澄迈县人民政府将美榔双塔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1994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美榔双塔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2025-08-04,美榔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 中文名
- 美榔双塔
- 地理位置
- 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美榔村
- 所处时代
- 元朝
- 保护级别
-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开放时间
- 全天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3-0048-2-007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美榔双塔建于元代初年(部分资料显示为宋元时期),为佛教舍利石塔,原为辑瑞庵前塔,今庵毁塔存。后成立澄迈县美榔双塔管理处进行美榔双塔的管理,隶属澄迈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 [3] [11] [14]
2019年11月,《澄迈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印发,美榔双塔包含于“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区”。 [13]
建筑特色
播报编辑
美榔双塔修建于一泉池之旁,约呈东西向并排而立。姐塔在南,妹塔在北。双塔都是用玄武岩石条干摆建筑而成,为仿木结构空简楼阁式的佛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宝刹等组成,地下还各建有一座地宫。塔身造型美观,匠工精巧,地宫及塔身基座都镶嵌着历代通宝等几十种1000多枚铜钱和宋代瓷器制品。 [1] [3]
美榔双塔相距20米,通体用当地马鞍山火山石建造。因塔建于池水中,故台基高大,并以悬臂梁连接台基顶面,台基及悬臂梁周设护栏。姊塔为六角六层仿木构楼阁式塔,坐东南向西北,通高13.06米。台基高4.41米,周长31.4米。塔基双层。塔身第一至第三层每层檐下有12根柱,自第四层起,各层外壁隐出半圆倚柱。塔身上饰有供养人雕像。妹塔为方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坐东向西,通高13.67米,台基高4.46米,周长29.64米。塔基为须弥座,四面有佛教题材及各种动物浮雕,四角雕力士承托塔身。仰莲刹座上承七层相轮和刹顶宝珠。美榔双塔旁的大榕树下,竖立着一圆首龟趺的玄武岩石碑,原有近千字的阴刻碑文,由于风化碑文内容已无从辨认,成为无字碑。 [2]
美榔双塔整体造型协调美观,淳古朴拙,双塔通体的建筑材料系琼北火山地区的玄武岩,建筑工艺采用榫眼凹凸相接,条石干摆叠码不黏合的独特方式。四周簇簇翠竹,溪涧泉水积潴,怡静幽幽园圃。 [3] [16-17]
主要建筑
播报编辑
- 姐塔
姐塔塔身首层、二层有廊,每角一个兽面抱一球面形,面上正中刻串枝宝相花,西北正面刻一神龛,内坐一神像。神龛的左右两边各为竹简形柱。东南的正面龛内坐一神像头戴盔甲,两手叉腰;南面的与此相似;西边的神像头戴帻,双手捧物,身着盔甲,腰束长带;西北的一神坐姿,两手叉腰,头戴甲;北边的与此相似。这六路神仙为哪家神像还有待考证。塔身二层的每面四根圆形立柱,柱顶有斗拱,檐上为仿木构建筑的屋顶,北面正中两石柱之间设双神龛,二层以上不见神龛,塔刹为宝瓶形,六个荷叶瓣拱托。 [5] [15]
- 妹塔
妹塔为方形七层仿木结构单壁空筒阁式石塔,坐东北向西南,7层,乃七级浮屠,结构同姐塔。平面呈方形,使用了佛教建筑的须弥座形式,三层石条上刻拐子锦纹,再上就是仰伏莲花纹,每个角都雕刻着一个负重大力士像,体格健壮,双手用力托着上面的千钧重石。塔基的四面方框内,每面均浮雕两个动物神像,如西北方向的南为大象,北为狮子,北面的框内西为白马,东为海马;其余两面的对称。这四样神像已不具有中国民间的传统雕像含义,它包含的是佛教的意涵:佛教的狮子、象、马、金翅鸟王、孔雀都是佛的坐骑。文殊塑像骑狮子,象征他的智慧威猛;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身骑大象,象征他德行的广大和功德的圆满;释迦牟尼骑白马(名健陟),表示出家。所以,马的头上长角,已是神马。至于图像中的白兔,则可能与佛教宣传的一只金兔以身供养梵志,帝释将其送入月宫的故事有关。塔基的四面方框每两框之间浮雕缠枝忍冬花,这是供奉佛家的常用装饰纹饰。 [4-5]
妹塔二层的朝西面左右两边各立两个圆石柱,外两柱皆浮雕螭龙,柱下为八角仰伏莲须弥座,柱上有石雕斗拱。塔心室内供奉两尊佛像,佛像后有宝光。两尊佛像一为观音菩萨像,另一尊应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常简称释迦。传说佛有三身,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多塑为燃灯佛,现在佛即为释迦,未来佛为弥勒佛。其他面均镶嵌一巨大石板,每石板浮雕两尊佛像,形态各异,皆为坐姿,其中西面的左右两侧面刻的应是阿难、迦叶,再外两边为文殊普贤,再次之为护法佛。佛塔中的雕像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神,天神中又有天龙八部、侍卫、天女;罗汉中又有十六、十八、五百罗汉。三层的塔心室左右两旁变成了一根圆柱,室内无佛像,塔刹为仰莲座形,上承七层相轮,刹顶饰宝珠。 [5] [15] [17]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艺文
明成化进士唐绢寓居澄迈时,曾游历二塔并赋诗《七律·美榔双塔》,诗曰:
西竺原为舍利天,移来琼岛尚依然。
魁奇两汉争雄日,丽美双乔并立年。
雁带晴岚过绝顶,月留清影蘸前川。
白云已去伊谁主,白草无人满地芊。 [4]
传说轶事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元乡人陈道叙有二女,长灵照适人,次善长出家居庵。道叙为捐钱一千缗建立此塔,高五丈余,层檐七级,一座六角,一座四角。石工精巧。”又载:“辑瑞庵在县南四十里王家都,元建。乡人陈道叙为次女尼善长施田于庵。安抚使谢图南扁名。美榔二塔在辑瑞庵前左右深田中。”从文献记录中可知,当时生活富足、家道殷实的乡绅陈道叙为纪念长女灵照出嫁士庶,次女善长出家为尼而捐资“一千缗”为二女兴建双石塔。又因为双塔位于美亭乡美榔村,相距不远的两座塔交相辉映,故又称作美榔双塔。 [3]
美榔双塔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当地人介绍,美榔双塔是一夜建成的,并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陈家有两女,.灵照和善长,生得眉目清秀,心地善良,聪明伶俐,少年出家居庵当尼姑。一天,姐妹俩在村前冒泉的山池间发现了椰子“聚宝盆”,从此常常从盆里取出米面金银分发给穷苦的乡邻。陈家姐妹俩的善良和美德感动了上天,姐妹仙逝后,上天派天工仙匠下凡来,开山凿石,雕像刻龙,夜闻琢石声,昼见高一层,就这样造成了两座石塔。据说,姐姐后来还俗嫁人,故塔身供养的都是文武官员雕像;而妹妹一生与佛相伴,故其塔身雕像全是佛教人物雕像。 [3]
年代争议
据《澄迈县志》卷三十二 文化体育·第七章 文物胜迹篇显示,美榔双塔建造于宋代,而依《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1996〕47号),美榔双塔建造于元代。 [6] [12]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美榔双塔造型巍峨独特,雕刻工艺技术古朴,是海南省现存古塔中兴建时代最早、建筑特色鲜明的一座石佛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仅为研究海南的宋、元佛教建筑艺术和海南古代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而且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 [4]
文物保护
播报编辑
由于美榔双塔修建的时间已逾千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侵蚀,常年遭受风吹、雨淋、日晒、虫蛀等外部侵害,其塔身建筑结构和内、外部构件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损坏。 [1]
1985年7月,澄迈县人民政府将美榔双塔定为澄迈县文物保护单位。 [12]
1993年9月,澄迈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我县重点文物美朗姐妹塔保护范围的通知”,决定美榔双塔护范围面积80亩,保护范围内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破坏性经营活动。 [12]
1994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美榔双塔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
1997年4月,妹塔动工修复。 [12]
1999年至2000年,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海南省文物管理部门对美榔双塔进行了全面科学的修缮。同时,委托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制定了《美榔双塔保护规划》,并上报海南省文物局。澄迈县文物相关部门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逐步对美榔双塔文物保护区内的相关附属文物进行了必要的修缮,实施美化绿化周边环境。 [1]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灵照墓、陈道叙周氏墓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榔双塔之中。 [7]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 地址
美榔双塔位于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美榔村。 [8]
美榔双塔
- 门票
美榔双塔免费对外开放。 [8]
- 交通
沿中线高速(S21)行驶,于美亭出口下高速向右,约10分钟即可抵达美榔双塔所在的美榔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