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智(2025-08-06-2025-08-06),字汝为,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 [12] [13]祖籍广东汕头澄海。 [15]辛亥革命元勋 [6]、粤军主要领导人之一 [20]、民国初期高级将领。 [23]
许崇智出身官宦世家,但父母早亡。1899年经族叔许应骙(时任闽浙总督)保举,进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后被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深造,深受东京革命氛围影响。回国后进入福建军界,逐步升迁至福建新军第十镇第二十协协统。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3],武昌起义爆发后,许崇智力促新军起义,并担任前敌总指挥,光复福州。袁世凯掌权后,许崇智拒绝袁的拉拢,长期追随孙中山,担任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援闽”粤军第2支队司令等职。 [19]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许崇智任军事部长及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军事厅长,成为国民党军事首脑。后受“廖仲恺遇刺案”牵连,许崇智在与蒋介石的权力斗争中落败,被迫辞职离粤 [20]。此后许崇智长期接受蒋介石在经济上的资助,并担任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副院长等虚职。晚年多从事商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崇智在香港意图组织“第三路线”政治活动,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13]最终于1965年因病逝世。 [12]
许崇智作为孙中山先生的主要军事干部与追随者 [21],先后参与援闽、回粤、援桂、北伐、靖乱以及第一次东征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19],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旨在推翻军阀统治的军事行动里发挥了关键作用 [19],推动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进程 [22]。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显贵出身
许崇智三岁丧母,八岁丧父,靠叔伯婶母抚养成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许崇智得到时任闽浙总督的本族祖父许应骙的照拂,入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就读。到第二年(1900年),又在许应骙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先在成城学校陆军科学习,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 [13]
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后,许崇智任福建武备学堂教习,不久升任福建讲武堂教习。他“于教授学术之余,灌输各学生以革命思想及理论”。其后调任第十镇第四十标统带,继而又升为该镇第二十协统领。许崇智少年得志,骄矜阔绰,时人称他为“贵公子”。 [13]
投身革命
宣统三年(1911年),福建同盟会支部为发展革命力量,派彭寿松等人组织“军警特别同盟会”,广泛吸收新军第十镇官兵入会,许崇智也在这时加 入(有些撰述称许崇智于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加入,但学者严如平查阅《同盟会成立初期之会员名册》,未见其名,亦未发现许崇智在1911年前有从事同盟会活动的史料)。10月,武昌起义爆发,彭寿松等酝酿举行福州起义,于11月8日集合新军宣布起义。许崇智于当日被推举为起义军前敌总指挥。9日拂晓,许崇智指挥起义军对“旗界”发起攻击,炮兵轰击将军署及旗兵营,10日福州光复。他在此役中显露了军事指挥才能。 [13]
讨袁护法
福建军政府于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孙道仁为都督,许崇智最初被举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后为福建第一师师长。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福建第一师统一编为民国陆军第十四师,许崇智仍任师长。接着,他以福建北伐军总司令名义率部北上,冒雨雪载道之苦,经上海至烟台;因南北议和告成,遂班师回闽。袁世凯继孙中山任大总统后,岑春煊举兵入闽,同时电召许崇智入京,想要予以收买。 [13]
许崇智离京后,经日本到上海谒见孙中山,对袁世凯杀害宋教仁和进行“善后大借款”等行径表示愤慨,得孙中山面授机宜,于民国二年(1913年)4月回到福州筹谋反袁。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江西湖口组织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二次革命”爆发,江西、江苏、安徽、广东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派人到福建,拉许崇智举兵从福建进袭江西和南京,遭到拒绝。许崇智响应“二次革命”,和刘通等老同盟会员迫使孙道仁于7月19日通电宣布福建独立,自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但是孙道仁不肯得罪袁世凯,多方阻挠讨袁军出师援赣。许崇智发出讨袁通电,并吁请湖北黎元洪、浙江朱瑞、四川胡景伊共同反袁。7月下旬,李烈钧战败,其他几个省的讨袁战事也先后失利。原已暖昧的孙道仁此时更加动摇,他暗中召集高级军官开会,将许崇智排除在外。预感危险的许崇智抢在孙道仁下手之前,于8月8日晚不告而别,由马尾搭轮离闽赴沪,住进法租界,不久东渡日本。次日,孙道仁即通电宣布取消独立。 [6] [13]
民国三年(1914年)7月,许崇智参加孙中山重新组建的中华革命党,被举为军务部长。翌年(1915年),他奉孙中山之命,两次去南洋各地开展党务活动,为反袁斗争筹集军费。12月,许崇智回国,至山东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辅佐居正举兵讨袁,设总司令部于青岛。民国五年(1916年)2月,许指挥东北军所部沿胶济路西进,未及三月,光复县城十余座。5月,被举为东北军代总司令。6月,袁世凯死去,讨袁护国之战结束。许崇智返回上海,继续担任中华革命党总部军务部长职,与副部长邓铿等在军事上辅佐孙中山。其时许与蒋介石结交,曾先后联同张静江、吴忠信两次与蒋介石结拜为把兄弟。 [13] [18]
援闽伐粤
民国六年(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东发起“护法运动”,许崇智追随赴粤。9月,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许崇智任大元帅府参军长,不久后兼署陆军总长。12月,孙中山以省防军二十个营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许崇智任第二支队司令。援闽粤军经过潮梅整训、扩充,于翌年(1918年)5月在粤、闽边界分三路向北洋军阀控制的福建进军。许崇智率第二支队为左翼,向闽西南的上杭、武平进发,又派一部驰援中路,攻克永定,乘胜前进,地方军队和民军亦纷纷归附。援闽粤军在战斗中扩大至两万多人,改编为两个军,陈炯明以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辖五个支队驻漳州;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辖四个支队驻汀州。 [13]
民国九年(1920年)8月,孙中山命援闽粤军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许崇智指挥所部先对驻闽南的浙军陈肇英师及福建地方军队张贞部加以扫荡,以解除回师广东时的后顾之忧。8月16日,粤军分三路回师,许崇智任右翼总指挥,率第二军沿上杭、永定之线前进,连克大埔、蕉岭、梅县、兴宁,直至河源。10月28日,粤军克复广州,驱逐了岑春煊、陆荣廷等桂系势力。 [13]
东路伐叛
民国十年(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当选非常大总统后,决定出兵广西继续讨伐桂系军阀,许崇智奉命率第二军作为右路军,沿四会、广宁之线向贺县进发,直取桂林。孙中山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改设大本营于韶关,决定取道江西北伐。许崇智率部向江西进发,于6月13日攻克赣州,又进至吉安,直指南昌。 [13]
就在孙中山进行北伐时,陈炯明于6月16日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登永丰舰,许崇智遂率第二军及李福林、朱培德部回师,在韶关至翁源一带与叛军激战。由于梁鸿楷率第一师突然脱离北伐军退往东江河源,陈修爵、谢毅两团又倒戈加入叛军,许崇智及李福林部苦战多日,弹尽援绝,被迫后撤,退入赣南的瑞金。9月初,许崇智率领所部联合皖系驻福建的混成旅王永泉部,以突袭方式从建瓯和南平一同向福州攻击前进,驱逐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10月13日,许崇智率部进入福州,占领福建,部队又扩充至两万多人。他被孙中山委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所部分编为三军十二个旅,以黄大伟为第一军军长,许崇智自兼第二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军长,蒋介石为第二军参谋长。 [13]
许崇智治军不严,对部属将领宽纵过度,自己又沉溺于酒色,嗜吸鸦片,致使军纪日渐松弛。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许崇智奉孙中山命率东路讨贼军回师广东。5月,他自潮梅向广州前进时,突遭陈炯明叛军洪兆麟、林虎两部拦腰截击,在揭阳、兴宁一带仓促应战,损失惨重。许崇智只身逃脱,于博罗收集残部,不足万人。8月,陈炯明部攻击博罗,许崇智紧闭城门固守待援,被围十余日;后得李济深第一师相援,才推进至河源,但与陈炯明军相持不下。直至11月,经湘、豫军增援反攻,才把陈炯明军击退,辗转到达广州。 [13]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许崇智出席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决议表示拥护,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在一中全会上被任命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部长。大会后,孙中山着手整顿军队,把广东军队统一 改编为建国粤军,辖四个军,许崇智被委为建国粤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介石为参谋长。 [13]
为了消灭盘踞在东江的陈炯明叛军,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广州大本营决定发起第一次东征,许崇智指挥粤军张民达第二师、许济第七独立旅和第十六独立团,共计七千五百人,以及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约二千五百人)为右路,沿广九路出击,进占平湖、深圳,控制广九路全线。许崇智率主力东进,亲冒矢石,将士奋勇作战,2月14日克淡水,21日占平山,接着攻克三多祝和海丰,在鲤鱼湖附近击溃洪兆麟部李云复师,入普宁城,进占揭阳,控制潮汕地区。3月,他在棉湖、河婆与林虎部激战,进占五华后又在兴宁击溃了林虎部的最后抵抗,3月下旬占领梅县,底定粤东。6月初,桂军刘震寰、滇军杨希闵在广州叛变,许崇智率东征军在 广九路沿线及广州龙眼洞、石牌郊区作战,得到工农民众协助,全歼滇桂叛军,返回广州。 [13]
被迫离粤
粤军平定粤东之时,许崇智驻军汕头,沉溺于酒色宴乐,又体弱多病,军中诸事多委诸参谋长蒋介石办理。许崇智对蒋介石十分宠信,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间曾对诸将领说:“服从许总司令,就要服从蒋参谋长,许总司令就是蒋参谋长,蒋参谋长就是许总司令。以后由许崇智名义签署的命令,下面盖的是许崇智的图章或是蒋介石的印章一样有效。”但粤军许多将领对他如此宠信蒋介石颇不以为然。 [13]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实行合议制的广州国民政府于7月1日成立,许崇智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军事厅长,声势显赫。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国民党中央指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予政治、军事及警察全权,控制局势;9月5日,又特授许崇智以监督广东境内中央及地方财政全权。此时蒋介石在汪精卫的支持下,在查处廖案中拘捕了粤军第一军军长梁鸿楷、第一警备司令梁士锋等八人,梁鸿楷、梁士锋等所属部队均被包围缴械。接着,蒋介石向许崇智提出:粤军很多将领牵涉廖案,粤军已不可靠,为安全计,改派黄埔学生军负责他的警卫。9月中旬,许崇智发觉自己实际上已遭蒋介石软禁后,于是准备调许济、莫雄两支粤军精锐部队到广州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于18日深夜派出黄埔学生军和第一军抢占要地,控制广州。19日,蒋介石在广州财政会议上又拘捕了许崇智的亲信,并于当夜派黄埔学生军包围许崇智的住处东山公馆。20日凌晨2时,蒋介石派人送亲笔函致许崇智,在历数许崇智的过错后威逼他“毅然独断,保全名节”,“不如暂离粤境,期以三月,师出长江,还归坐镇,恢复令名”。许崇智异常惊讶,电话问汪精卫又得不到支持,只能于当日深夜11时,在陈铭枢带领的一支队伍“护送”下悄然离开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长职由谭延闿署理,粤军总司令部则由蒋介石一手收束,所属部队均被改编,许济、莫雄等部则被包围缴械,许崇智的军权完全落入蒋介石手中。 [13]
许崇智到上海后住于英租界,凭着蒋介石许诺他三个月后回粤的那封信,不断向蒋介石索取款项。他对邹鲁、张继、居正、谢持等人筹划召开西山会议表示支持,只因为一心等待届期回到广东,没有公开露面活动。张继等西山会议派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在上海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选许崇智为中央执行委员。 [13]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于南京另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又在武汉反共,与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形成鼎足之势。8月,许崇智派代表去武汉与汪精卫商谈合作。9月初,他偕张继在上海与汪精卫直接晤谈,提出合宁、汉、沪三个中央党部于一体的主张。许崇智出席9月11日至13日三方中委谈话会,会议决定共推三十二人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许崇智被上海方面举为委员,主持党务工作。但因蒋介石、汪精卫都没有获取到大权而竭力反对,这个特别委员会旋即夭折。许崇智眼看重掌军政大权的幻想已成泡影,对蒋介石满腹怨恨,向人表示要揭蒋介石在广州“逼宫”的阴谋。蒋介石担心许崇智披露自己的亲笔信,几次派张静江来索要,他托言已经遗失,实际上摄影复印多份,分地保管,以防不测。后经居正、戴季陶、吴稚晖等人周旋疏通,许崇智出洋“考察欧美日本党务”,蒋介石送给旅费三十万元。许崇智偕邹鲁、程天固等出访,在檀香山、纽约、芝加哥、柏林、巴黎、伦敦等地,以国民党元老的姿态发表演说,多有非议蒋介石之词。从欧美回国后仍住上海,蒋介石给予国民政府委员和监察院副院长的虚职,许崇智只领薪俸,未去南京就任。 [13]
在国民党各派力量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争斗中,许崇智常常是被策动、争取的重要对象。民国十八年(1929年)冬,唐生智发动反蒋活动,许崇智于12月6日通电蒋介石,劝其“引咎自劾”,“洁身以安国”。蒋介石十分恼怒,于20日以“阴谋反动,危害党国”的罪名对许崇智加以通缉。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汪精卫联合反蒋各派在北平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许崇智被列名为七名常务委员之一。 [13]
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蒋介石将胡汉民软禁于南京汤山,称胡汉明的罪行是“勾结汝为(许崇智字),运动军队,包庇陈、温(陈群、温建刚)反对约法,破坏行政”。反蒋派系及粤、桂军事首领集合广州,于5月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又组织“国民政府”,许崇智被迎去广州。他是“非常会议”当然委员,还被推举为“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常委。“九一八”事变后,宁、粤双方被迫统一。许崇智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在以后蒋介石召开的第五、第六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都列名为中央监察委员。 [13]
在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后的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许崇智又被列名为国民政府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被重新任命为监察院副院长,但都是徒具虚名,没有实权。他仍然拿着蒋介石的接济,在上海常出入舞厅、妓院、跑狗场、回力球场;兼做投机买卖,出入交易所倒卖棉纱等。 [13]
保持气节
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攻陷,许崇智避居于一座私人佛堂,乔装成修行的和尚,后被附敌分子告密而遭日本宪兵拘捕,囚禁于香港大酒店。蒋介石闻讯后,即宣布许崇智“辞免”国民政府委员及监察院副院长的职务。驻港日军少将酒井隆竭力笼络许崇智,三个月后将其释放。早年在日本士官学校与许崇智同学的矶谷廉介担任驻港总督后,一再施展诱降伎俩,帮助他开办宏丰公司赚钱,还想要他出任汪伪南京政府要职。但许崇智坚持了民族爱国立场,加以拒绝。 [13]
逝世香港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崇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底从澳门到广州,不久回到上海。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他应邀到南京参加“还都大典”,蒋介石并未予以恢复其监察院副院长职,更未委以重任。许崇智大失所望,数天后返回上海。他与居正、吴铁城、戴季陶、吴稚晖等人开办成功贸易公司,设总公司于台北,专事台湾与大陆间的商业贸易。同年秋,许崇智迁居香港。 [13]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蒋介石将许崇智列名为国民政府顾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又将他聘为总统府资政。对这些虚衔,许崇智皆未予置理。 [13]
蒋介石从大陆撤退去台湾后,于1950年复“总统”职,聘许崇智为“总统府资政”,定期拨给许一笔款项。许崇智曾加入过一个名为“太平洋政论会”的小组织(由许崇智挂名,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前主委方觉慧经营,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吸引了不少流亡香江的国民党党政军特人员),还打算在香港成立一个“第三路线”的组织,曾草拟组织章程,四处活动,希望大家拥戴他做这个组织的首领,但得不到什么人的有力支持,张发奎、顾孟余、李璜等人均对他“陈腐的观点”深表厌恶,将他“斥退”出了这个组织。 [13] [16]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张发奎:“许崇智串谋与陈炯明一起反叛是不可能的。许崇智没有做错任何事。是的,他想过得快活,但没人敢说他不忠于国民党。他是孙中山先生最忠实的信徒。我对他很了解,他善待朋友和下属。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高贵,但他的部队确实军纪松弛。他做事鲁莽草率,不如他的参谋长蒋先生治军严格。许崇智的部属,例如他的堂弟许济行事专制暴戾。” [14]
周一志讽刺许崇智进行的“第三条路线”是“老狗玩不出新把戏,现在还想来这一套,未免太可笑了”,并认为“在搞‘第三条路线’中,许闹的笑话最多”。 [2]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与孙中山相互支持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受到挫折,在许崇智的帮助下最终扭转危局。这段时间许崇智在战败时情绪难免低落,孙中山为此先后写了信件、手书一幅来安慰和鼓励许崇智。书法内容为“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孙中山对许崇智的信任与器重。 [7]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许崇智的祖父许应鲲、父亲许炳衡都是清朝授予的朝议大夫、福建补用通判;其叔祖许应骙历任甘肃巡抚、闽浙总督、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另一叔祖许应荣曾任浙江巡抚;其堂兄许崇灏、许崇清分任南京临时政府卫戍司令、中山大学校长;堂弟许济任粤军师长。 [14]
许崇智的妻子是谌氏,有一子许泽之。 [4-5]
影视形象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