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夷是汉语词汇,拼音为zhū yí [1],核心释义为"杀戮,诛杀"。该词由"诛"(杀死)与"夷"(铲平、扫除)组合而成,强调彻底清除的暴力行为。其最早可见于《史记·封禅书》,在成语"诛夷尽净"中得到语义延伸,表示完全消灭不留余地的含义。作为古代汉语常用词汇,与"诛刈"等近音词存在语义关联。
- 拼 音
- zhū yí [1]
- 释 义
- 杀戮,诛杀
- 出 处
- 《史记·封禅书》
- 词 性
- 动词 [2]
- 近义词
- 诛戮、诛杀
- 结构类型
- 联合式合成词
词汇解析
播报编辑
二字分别取"诛"的处决义与"夷"的铲除义,组合后强化消灭行为的彻底性。"诛"本指依法处决罪犯,《说文解字》释为"讨也",后引申为谴责、惩罚;"夷"在《尔雅》中释作"平也",此处特指清除性暴力。二字结合形成语义叠加,既包含个体处决又涵盖群体灭绝的双重含义。
历史文献出处
播报编辑
该词最早记载于《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始皇闻此议各乖异,由此绌儒生,遂除车道,诛夷其处。" [1]司马迁在此记述秦始皇因儒生非议而实施杀戮,成为该词在古籍中的典型用例。汉代文献《后汉书·隗嚣传》所载"还自诛刈"的"诛刈",与其构成近音近义词关联。
相关词语扩展
播报编辑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形成以"诛"为核心的语义网络:
- 诛心:谴责他人动机
- 诛戮:同义复词,侧重集体屠杀
- 口诛笔伐:言语文字谴责
- 天诛地灭:强调惩罚的必然性
其中"诛夷尽净"作为四字成语,完整保留原词核心含义,多用于描述对敌对势力的清除行动。
语言学特征
播报编辑
该词属于古代汉语常用词汇,具有以下特征:
- 构词法:采用同义语素联合构词,符合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构词规律
- 使用频率:多见于史书与政论文献,反映其与政治暴力的关联性
- 演变轨迹:现代汉语中逐渐被"剿灭""肃清"等词汇替代,但在历史文献解读中仍有重要价值 [2]
典籍注疏关联
播报编辑
《康熙字典》在"夷"字条目下引《增韵》"诛也",与"诛夷"形成互训注释。《汉语大词典》将其归入"刑罚杀戮"语义场,与"族诛""连坐"等制度性暴力术语并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夷'字在组合词中的暴力强化功能,与'诛'构成语义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