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更(jiàn gēng)是汉语词语,核心义项为“交替任职”,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该词在汉代徭役制度中特指轮值服役的做法,后引申为官员职务更替及事物经历的描述 [1]。作为古代职官术语,其相关制度在《史记》《汉律》等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唐代至宋代文献中亦保留使用实例。
- 拼 音
- jiàn gēng
- 出 处
- 《史记·吴王濞列传》
- 性 质
- 汉语词语
- 相关制度
- 汉代徭役中的一种类别,与'居更''过更'共同构成'卒更'体系
词语释义
播报编辑
“践更”作为汉语复合词,由“践”(履行)与“更”(更换)组合而成,本义指官员职务的交替担任。在语义扩展中,该词衍生出两种主要含义:
- 1.汉代徭役制度术语,指实际赴役或雇人代役的行为
- 2.广义层面的职务轮替或事物经历 [1]
历史制度考释
播报编辑
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西汉实施“卒践更”制度。根据司马贞《索隐》引《汉律》,汉代更役分为“践更”(亲身服役)与“过更”(纳钱代役)。践更者需按月轮换,形成“一月一更”的交替机制。裴骃《集解》引如淳注,将践更定义为亲身赴役,区别于“居更”(就地服役)与“过更”。
唐代文献延续该制度概念,李华《含元殿赋》载“更践宫中之役”,描述宦官轮值制度。至宋代,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引“金鼎调时亦践更”,反映官员职位更迭的常态化。
文献用例举证
播报编辑
- 1.《史记·游侠列传》:“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展现汉代更役执行情形
- 2.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出入更践,莫非显途”,记载严氏家族世代交替任职
- 3.王曾《送李寺丞归临江》:“践更试三辅”,反映汉代官员职务轮换制度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秦汉时期,“践更”作为法律术语特指徭役制度。至唐代,词义扩展至官职交替。宋代文人作品中,该词兼具职务轮换与人生经历双重含义。现代汉语中,“践更”主要保留“交替任职”的古义,用作历史术语 [1]。
异序词考证
播报编辑
“更践”与“践更”在古籍中存在异序使用现象。李华《含元殿赋》、元稹《行状》等唐代文献中二者含义相同,均指职务交替。宋代《渑水燕谈录》同时使用两种词序,佐证其作为同素逆序词的历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