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解是中国古代文献注释的重要体式,主要通过汇辑历代学者对典籍原文的语言训诂与思想阐释,结合注释者个人学术判断形成综合性解读。其核心特征表现为"经传合解"的注释框架,既整合经典原文与解释性文献,又体现"断以己意"的学术整合功能 [2]。该体式的实践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在魏晋至清代得到持续发展 [1] [3-4],现存典型代表作品包括何晏《论语集解》、裴骃《史记集解》等 [1] [3]。
- 别 名
- 雧解
- 类 型
- 注释体式 [2]
- 功 能
- 汇释经传
- 起 源
- 东汉 [1]
- 代表作品
- 何晏《论语集解》 [1]
- 相关体式
- 集注
定义与特征
播报编辑
古书集解体式包含双重维度:其外在形式为汇集不同时期学者对同一典籍的注释成果,内在实质则要求注释者对这些解释进行学术裁断。与单纯罗列旧注的"纂编"不同,集解必须通过"断以己意"展现注释者的学术立场。典型结构特征体现为经(典籍原文)与传(解释性文献)的系统整合 [2],如东汉郑玄注《周礼》时"参综今古文"的诠释方法 [1]。
历史流变
播报编辑
该体式发轫于汉代经学注疏传统,现存最早完整集解著作当属三国时期何晏编纂的《论语集解》(成书于240年) [1]。魏晋以降,集解体例逐渐扩展到史部典籍注释,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开创了史书集解范式 [3-4]。清代考据学兴盛时期,程树德《论语集释》(成书于1933年)将集解推向新的学术高度 [1]。部分注释文献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雧解"异体写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用字习惯 [2]。
代表作品
播报编辑
- 1.《论语集解》:魏何晏主持编纂,首次系统整合孔安国、包咸、马融等两汉八家注释,确立"总汇诸家,时下己意"的集解模式 [1]。
- 2.《史记集解》:南朝裴骃撰著,采用"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的注解方式,保留大量汉晋时期《史记》研究成果 [3-4]。
- 3.《论语义疏》:南朝皇侃在何晏集解基础上增补魏晋玄学阐释,形成'义理与训诂并重'的注释特色 [1] [3-4]。
应用实例
播报编辑
在实际注释实践中,集解体式展现出显著的学术整合功能。如针对《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的注解,何晏《论语集解》既收录孔安国"束带脩饰"的解释,又引郑玄"年十五以上"的异说 [1]。在史籍注释领域,孟康《史记集解》对"兄弟妻相谓先后"的考释(见于《史记·孝武本纪》注释),被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为重要训诂依据 [3-4]。这些案例印证了集解"裁断众说而不掩前贤"的学术品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