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故事,流行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地的民间文学,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14]
黎族民间故事是海南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学作品,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约在3000―4000年前从岭南迁徙而来。因黎族没有文字,仅靠口头相传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知识,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自我教育,于是产生了内容十分丰富的黎族民间故事。黎族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文学艺术形式,黎族同胞歌颂了他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黎族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 [7] [10]
2025-08-04,黎族民间故事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I-2。 [14]
- 中文名
- 黎族民间故事
- 批准时间
- 2025-08-04
- 非遗级别
- 省级
- 遗产类别
- 民间文学
- 申报地区
- 海南省三亚市、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
- 遗产编号
- I-2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纷纷向东南迁移,其中一个分支路越来到海南岛,成了现在黎族的先民。之后,黎族先民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群体不断迁至海南岛,这种迁移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黎族先民进入海南岛,将传统的百越文化如文身、儋耳、贯首衣,织贝、树皮布和水稻耕作等带进了海南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黎族文化。黎族民间故事就包括在其中。 [1]
1925年,法国传教士萨维纳(Francois Marie Savina)在海南各地实地考察,记录方言和习俗。1929年发表了长篇论文《海南岛志》,记录一则关于黎族狗始祖的黎族传说,这是黎族社会历史调查中首次记载的黎族民间故事。此后,德国人类学者史图博(H·Stubel)作品《海南岛民族志》、日本研究学者小叶田淳作品《海南岛史》等均有对黎族民间故事的记载。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开展黎族文化传统和民间故事的调研整理、学术研究。早期黎族民间故事文学著作有1958年吴彦启等人编辑的《勇敢的打拖》,1960年杜桐著叙事诗集《甘工鸟》和1962年华南师范学院出版的《黎族民间故事选》。 [1]
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学者走进黎族聚居村寨,描述、归纳、分类、整理黎族民间文化、社会风俗、氏族构成等,拓展了黎族研究广度和深度。学者们在整理编辑黎族民间故事基础上,出版了多部选集和专著。 [1]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政策开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自贸港建设,海南黎族历史、文学、文化、医疗、宗教等多元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日益壮大。这一时期对黎族民间故事调研搜集、编辑整理、学术研究的成果十分显著。 [1]
2025-08-04,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并公布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黎族民间故事编号由HI·Ⅰ-2改为I-2。 [13]
文化特征
播报编辑
内容分类
黎族民间故事显得异彩纷呈、瑰丽多姿。从题材上分,有斗争故事、爱情故事、劳动故事、生活故事、讽刺故事、劝谕故事;按作品主人公的角色分,有动物故事、植物故事、人物故事、神魔鬼怪故事;按生活的方式和原则分,有幻想性较强和现实性较强的故事;按体裁分,有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等等;总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间故事里都有反映。下面以黎族民间故事中的英雄故事、爱情故事、生活故事、神奇故事和民间寓言为例具体阐述。 [4] [6] [9]
英雄故事:该类型主要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赋予主人翁神奇的力量和经历,刻画出黎族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形象。流传较广的《雷公根》篇民间故事中的打占毫不畏惧凶神恶煞、霸道无理的雷公,用智慧和力量将雷公的一只脚剁烂埋到泥土里变成了野菜,塑造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黎族英雄形象。 [4]
爱情故事:该类型在黎族民间故事中数量众多、题材最广。例如在民间故事《奥桃堆》中,奥桃堆与哈劳帕劳泽两情相悦,但哈劳帕劳泽由于阴差阳错误娶了另一个丑姑娘。奥桃堆得知后远嫁他乡。哈劳帕劳泽新婚之夜知道自己娶错了人便出走找寻奥桃堆,找到奥桃堆后却反遭奥桃堆拒绝,一怒之下将奥桃堆变成了盘唾鸟,但因失算自己也变成了一支公盘哇。故事最后以奥桃堆在自己丈夫的帮助下恢复成人,夫妻团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团圆结局向人们展示黎族人民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对爱情从一而终的追求。 [4]
生活故事:该类型是现实性较强的黎族民间故事。这类故事是黎族儿女谦恭勤检、与人为善的美德的艺术升华,展现出黎族人民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例如在《乞丐大仙》这篇故事中,五指山大仙化身乞丐,考验真伪善恶。唯利是图的财主恶有恶报,而心地善良的穷人善有善报。这些口耳相传的黎族民间生活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活的哲理和训诫,劝导人们用传统的道德标准和美德来规范自身的言行,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4]
神奇故事:这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里常常出现仙人、神怪、精灵、宝物、法术等神奇幻想的形象,有强烈的神奇色彩。它往往通过超自然的神奇、生动的故事情节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表达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民间童话、幻想故事、魔法故事、奇迹故事、神怪故事。《勇敢帕拖》是黎族神奇故事中较有代表性作品。 [9]
民间寓言:黎族民间寓言,大多以动植物为题材,内容多为讽喻某些不良的思想行为,劝喻人们加强品德修养。如讽刺争斗,劝喻团结;讽刺骄傲,劝喻谦虚;讽刺懒惰,劝喻勤劳;讽刺自私,劝喻互助等。此外,还有揭露邪恶势力的本质,教育人们提高警惕,谨防上当的;总结生活知识和经验教训的;反映人民群众认识和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的,等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狗咬破衣人》,辛辣地讽刺和鞭挞了那些嫌贫爱富、仗势欺人的帮凶与走狗等。这些寓言故事都寄寓着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训诫意义。 [9]
艺术特征
黎族民间故事的特征主要有地域的原生性、内容的历史性、超自然力的神秘性、情节的神奇性和传承的家族性。 [7]以黎族民间故事中的神话故事为例,有以下几种艺术特征:
- 黎族特色鲜明
黎族民间神话故事中常常出现黎族人的生活、习俗、信仰等特色。故事的情节、语言、人物等都体现出浓郁的黎族民族文化特色。黎族民间故事诞生于广大黎族人民群众口口相传,传承方式灵活多样,例如神话故事的讲述、歌唱、舞蹈等形式。由于传承的过程中,故事可能会因为口误或记忆不清而产生一定的变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黎族民间故事中的很多故事都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紧密相连。 [5]
例如,第一,部分神话传说中,讲述了关于天地、神灵、人类和动物等各种故事;第二,一些动物传说也涉及到了很多动物,如蛇、猴子、鸟类等,这些动物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神话般的能力和意义,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黎族民间故事还表现在女性文化上,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都与女性有关,在这些故事中,女性被描绘成聪明、勇敢、善良和美丽的代表;第四,黎族人非常尊重祖先,许多民间故事都与祖先有关,这些故事讲述了祖先的英勇事迹和他们对黎族人的影响;第五,黎族人热爱音乐和舞蹈,许多民间故事都与当地音乐和舞蹈有关,这些故事描绘了黎族人民间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5]
- 神话色彩浓郁
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人民生活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征服自然力,并且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这些故事中的神话和英雄传说,描绘了神奇的世界和充满斗志的英雄人物,赋予人物超凡脱俗的能力,以应对自然灾害和人间罪恶。这些神话不仅表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和信仰,还展现了人类智力处于自由状态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神话中的神灵形象源于原始劳动者对自然力的认识和想象,是对原始劳动者自身形象和生产状态的理想化表现。这些神灵形象被赋予了超凡的力量和属性,以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是对原始劳动者自身能力和愿景的一种幻想。故事中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特点,表现了人类对于未知和未被探索的领域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同时,这些故事也是对于黎族人民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种呈现,代表了他们的精神和智慧。 [5]
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以充满斗志和神秘力量的形象展现,塑造了极具辨识度的形象,并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这些英雄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通过神奇的力量和对抗手段,战胜了自然灾害和人类罪恶,改变了对人类不利的局面,展现了人类的无穷潜力和勇气。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和启示,也传承了黎族人民的文化和历史,是一种文化遗产。 [5]
-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黎族民间神话故事中,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故事中的人物或是神灵与自然界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和自然、神灵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反映了黎族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5]
叙事特点
黎族民间故事在叙事上普遍具有方言化、口语化和情节简单化等特点,此外,黎族民间故事还如同其他地区民间文学一样表现出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采用三段式叙事方法(“三迭式”、“三复式”及“三回合”),以及对比和尖锐、辛辣的讽刺手法等。 [8] [11]
传承保护
播报编辑
传承价值
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它通过情感共鸣、美学体验、艺术表现形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等不仅让人们从中领悟到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饮食服饰、节庆仪式、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更让人民从中感受到他们民族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评价,发挥着增强群体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作用等。这是黎族人民族群意识和精神风貌的全面展现。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的洗礼与变迁,这些口头相传的黎族民间故事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成为海南黎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1-3]
- 民族价值
海南岛为历史上的孤岛,与外界少有联系,黎族先民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黎族的民间传说保留着更为古老年代的痕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性。黎族民间故事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黎族民间故事种类多种多样,《人类的起源》《黎族支系的来源》《姓氏的来历》等神话故事,《黄道婆与崖州被》《五指山的传说》等传说故事,《黎族三月三节》《纹面的传说》等风俗传说。对大自然的浪漫想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系列黎族民间故事反映了当时所产生时期社会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黎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彰显着黎族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黎族人民勇敢、勤劳等特点。这些故事描绘了黎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智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黎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
- 文化价值
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黎族人民在历史、生活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道德观念,是黎族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些故事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情节,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黎族文化的精神和价值。黎族民间故事不仅在传统上被广泛流传,也在当代文化中被重新解读和传承,成为维系黎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很多神话故事基于黎族人民当时的认识,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真实想法,黎族人民对神话故事的艺术创作实质上是记录下来了当时从生活中中对他们文化中固有认识的理解。黎族民间故事是以一种积极、浪漫的情怀,用新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题材这也是远古传承下来的文化产物。这些故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黎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黎族民间神话故事中所描绘的神、仙等形象,往往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对于研究黎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故事在黎族人民中被广泛传承和流传,不仅丰富了黎族文化的内涵,也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对历史学、民族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5]
- 美学价值
黎族民间故事中的很多传说和文化符号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以来,黎族织锦图案繁多,黎族织锦是黎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而织锦上经常出现的主人公大力神则是黎族人民神化的祖先形象。在织锦上,大力神的形象造型雄健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感觉。同时,《甘工鸟》《鹿回头》等黎族民间故事中的主要形象也常常被提取到织锦的纹面中,以表现代表黎族特色的神话传说。这些织锦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代表着黎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传说和文化符号为黎族人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方式,也反映了他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黎族民间神话故事中往往有精美的描述和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也能够丰富人们的感官体验。同时,这些故事中还蕴含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所以说黎族民间故事的传承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美学价值。 [5]
- 精神价值
黎族民间故事蕴含着很深的精神价值、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当中不乏宣扬勤劳善良、互助互爱、孝敬父母、正义、善良、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这些精神穿越历史,具有永恒的价值。就拿《五指山大仙》来说,五指山大仙有着无不胜数的金银珠宝,要将这福分赏赐给善良劳动的人,他化身乞丐,来到程大爷家门口,被家丁赶了出去,这事被打艾夫妇看到,心生怜悯,夫妇俩不但没有嫌弃,还将乞丐带回家中,将事物拿来给五指山大仙吃,而他们的善良也获得了化身为乞丐的五指山大仙的财富。这些故事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同时也是黎族人教育子孙的重要途径。黎族民间故事还能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人们常常通过故事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和意义感,而黎族民间神话故事中往往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生、面对挑战,增强人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黎族人民的以合乎情理的神话故事传递人们善良的精神内核所以它永远激励人心,让人受益终身。 [5]
传承状况
黎族民间故事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文旅部门在非遗宣传中较少提到黎族民间故事,其外文版图书出版较少,且基本在中国国内发行。此外,黎族民间故事的传播仅仅局限于海南黎族聚居地和黎族民俗文化景区,只有聚居地附近的一些小学会邀请黎族民间故事传承人到学校为学生讲故事,除黎族聚居区外其他地方没有这样民间故事传承活动,因此黎族非遗民间故事在海南省内和中国国内的宣传十分有限。 [1]
传承人物
2010年,王朝芬、黄启辉被认定为黎族民间故事非遗传承人;2020年,认定李儒泉为黎族民间故事非遗传承人。 [2]
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化部门对黎族民间故事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普查,一是少数民族普查(1955年—1962年),二是海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普查(1979年—2000年);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05年—2009年),多次普查采集整理了黎族民间故事5000余篇。 [1]在2009年黎族民间故事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确定了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馆、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海南省三亚市群众艺术馆、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馆、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等单位为保护单位。 [14]此外,为了保护黎族民间故事,海南省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非遗项目的认定与保护,开展非遗培训项目,非遗进校园等措施,推出《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跟着非遗看海南》系列微纪录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省非遗展示宣传系列活动,开展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项目建设等。 [2-3]
社会影响
播报编辑
- 重要活动
2025-08-04,为更多人了解黎族民间故事,向青少年传授民间故事文化知识,2023年保亭“讲好民间故事 传递保亭声音”民间故事演讲比赛在保亭开赛,比赛中参赛选手讲演了黎族民间故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