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镬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其一指代古代两种烹饪器皿,其中镬用于烹煮食物,鼎则用于盛放熟食,这一用法可追溯至《周礼·天官·亨人》的记载。其二作为古代酷刑器具,指用大锅烹煮人的刑罚,此义项在《汉书·郦食其传赞》和文天祥《正气歌》等文献中均有体现,并与"刀锯"并称作为残酷刑罚的象征 [1] [4-5]。该词还衍生出"刀锯鼎镬""鼎镬如饴"等成语,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 [1-3]。
- 相关成语
- 刀锯鼎镬、鼎镬如饴 [1-2]
- 最早出处
- 《周礼·天官·亨人》 [4]
- 刑罚类型
- 烹煮刑 [1-2] [5]
- 器具构成
- 鼎(三足器)、镬(无足锅) [4-5]
- 文学引用
- 《警世通言》 [2-3]
- 文化意象
- 古代酷刑的象征 [4-5]
器具功能
播报编辑
鼎与镬作为古代重要炊具,在先秦时期已形成完整使用体系。据《周礼·天官·亨人》记载,亨人掌管鼎鑊以给水火之齐。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至13世纪时已少用鼎镬煮茶,改用瓶器烧水 [4]。
刑罚应用
播报编辑
作为古代极刑之一,鼎镬酷刑最早见于商周时期。该刑具由青铜鼎或大型铁镬构成,通过沸水(或热油)实施刑罚 [1-5]。汉代典籍记载郦食其曾面临此刑威胁 [4],至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以"鼎镬甘如饴"表达不屈精神 [5]。
成语演变
播报编辑
"鼎镬"常与其他刑具并称构成成语:
- 1.刀锯鼎镬:四类刑具合称,代指严酷刑罚 [1-2]
- 2.鼎镬如饴:形容为道义视死如归的态度,语出《正气歌》 [4-5]
- 3.鼎镬刀锯: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使用的变体表达 [2-3]
文化意象
播报编辑
该词在文学创作中形成特殊意象群,既指向残酷刑罚(如《汉书》所述 [4]),也承载忠贞气节(如文天祥诗句)。现代鲁迅在《越铎》出世辞中沿用此意象,强化其文化象征意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