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Chibi),中国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咸宁市代管,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9′之间,总面积为1717.72平方千米。 [34]赤壁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40]截至2024年2月,赤壁市户籍人口526148人。 [8]截至2024年9月,赤壁市辖3个街道、10个镇,1个乡 [5] [19],市政府驻地为赤马港街道。 [56]
赤壁市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蒲圻县撤县设市,由咸宁市代管。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 [2]赤壁市是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发生地, [35]新店土城遗址、赤壁摩崖石刻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6],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 [37]。2024年2月,赤壁市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32]
2024年,赤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7.9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7.84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0.01亿元,增长7.4%。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23年的13.2:33.6:53.1调整为13.5:32.6:5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1989元,比上年增长8.5%。 [55]
- 中文名
- 赤壁市
- 外文名
- Chibi
- 别 名
- 蒲圻
- 行政区划代码
- 421281
- 行政区类别
- 县级市
- 所属地区
- 中国湖北省咸宁市
- 地理位置
- 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处于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5′。 - 面 积
- 1717.72 km2 [22]
- 下辖地区
- 3个街道、10个镇,1个乡
- 政府驻地
- 赤马港街道河北大道220号
- 电话区号
- 0715
- 邮政编码
- 437300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40]
- 人口数量
- 526148 人 [8](2024年2月末户籍人口)
- 车牌代码
- 鄂L
- 地区生产总值
- 575.79 亿元(2024年)
名称衍变
播报编辑
赤壁为古沙羡县属地,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王孙权设置蒲圻湖(今西凉湖)畔而得名。“蒲”即蒲草,“圻”为岸边,意即设在蒲草湖边。清康熙《蒲圻县志》载:“沙羡境内有蒲圻湖,以湖产蒲草故名。”《吴志·吕岱传》载:“孙权分武昌为左右两部,岱督右部,自武昌至蒲圻”。
建县初,蒲圻县所辖范围较大,包括今嘉鱼、蒲圻、崇阳、通城4县版图,唐天宝元年(742年),分置唐年县(今崇阳、通城),五代吴保大十一年(953年),分置嘉鱼县。清嘉庆《湖北通志》载:“蒲圻县挹莼川之清流,有龙潭之美迹,山川绸缪,人物伟丽”。“地近莼塘,亦称莼川”。
1986年5月,蒲圻撤县设蒲圻市,1998年6月,改名为赤壁市。 [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先秦时期
西周及春秋时(约前11世纪—前476年),为楚国云梦泽地。
战国时(前475年—前221年),楚国夏州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时(前221年—前206年),为南郡地。
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至元嘉三十年(420—453年),属郢州巴陵郡。南北朝刘宋孝建元年至齐中兴二年(454—502年),属郢州江夏郡。南北朝梁天监元年至太平二年(502—557年),属郢州上隽郡。南北朝陈永定元年至祯明三年(557—589年),属郢州。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九年至大业十四年(589—618年),属荆州江夏郡。
唐武德元年至武德三年(618—620年),属江南道江夏郡。唐武德四年至贞观六年(621—632年),属江南道鄂州。唐贞观七年至五代吴天祐四年(633—907年),属江南道鄂州。
五代十国吴天宝元年至南唐开宝八年(908—975年),属鄂州。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至至道元年(976—995年),属荆湖北路鄂州。北宋至道二年至靖康二年(996—1127年),属湖北路武昌军。
南宋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1127—1279年),属湖北路鄂州。
元至元十六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279—1368年),属湖广省武昌路。
明清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六年至二十年(1917—1931年),属湖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1949年,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属湖北省沔阳专区。
1951年,属湖北省大冶专区
1952年,属湖北省孝感专区。
1958年10月,蒲圻、咸宁第一次合县为蒲圻县,属湖北省孝感专区。1959年3月,分开。
1960年5月,蒲圻、咸宁第二次合县为咸宁县,属湖北省武汉市。1961年12月,分开。
1962年,属湖北省孝感专区。
1965年,属湖北省咸宁专区。
1970年,属湖北省咸宁地区。
1975年,撤区并社;1984年,恢复区的建制,区、镇、下辖乡(镇),乡(镇)下辖村。
2025-08-05,国务院批准撤销蒲圻县,设立蒲圻市,为县级市。
1987年,撤区建镇,辖9个镇、1个乡、3个办事处、1个农业开发区、3个国有农、林、茶、场,152个村民委员会,1682个村民小组。
1996年,蒲圻市辖4街道15镇:赤马港街道、莼川街道、凤凰山街道、荆泉街道、新店镇、赵李桥镇、羊楼洞镇、茶庵岭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随阳镇、泉口镇、神山镇、杨家岭镇、黄龙镇、车埠镇、余家桥镇、赤壁镇、柳山湖镇。境内有农场、林场和茶场各1个。市政府驻蒲圻。
2002年2月,黄盖湖农场移交赤壁市管理。2003年,余家桥撤镇改乡。2004年12月,赤壁市设立黄盖湖管理区,与黄盖湖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4年,赤壁市建制村由合并前的263个减少为150个,减少113个;村民小组由合并前的2409个减少为1449个,减少960个。2004年末,赤壁市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27个居委会、149个村委会。
2005年,撤销周郎嘴镇,设立周郎嘴回族镇。2005年底,赤壁市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共有26个居委会、140个村委会。 [5]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区划沿革
赤壁市的行政区划有文字可考始于宋朝。宋至元代为乡、里制;明代为都、里制;清代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乡、团制;此后至1949年为乡、保、甲制;1950年后,将保、甲制改为村、组制;1952年后,改为乡、组(社)制;1958年后,改为社、队制。1949年后,并设置区公所,作为县级派出机构,管理几个乡或几个公社。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9月,赤壁市辖蒲圻、赤马港、陆水湖3个街道办事处,新店、赵李桥、茶庵岭、中伙铺、官塘驿、神山、车埠、赤壁、柳山湖、黄盖湖10个镇,余家桥1个乡,官塘驿林场、羊楼洞茶场2个场,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赤壁高新区、赤壁市服务蒲纺片区工作委员会3个区。共辖140个村委会、51个社区居委会。 [5]市政府驻地为赤马港街道。 [56]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位置境域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与咸安区接壤,南与崇阳县交界,西隔皤河与湖南省临湘市相邻,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为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9′之间。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京广高速铁路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赤壁市呈头西尾东奔兔形,东西长68.9千米,南北宽60千米,中部最窄处仅25.98千米,版图面积为1717.72平方千米。 [34]
赤壁市
气候
赤壁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40]
地质
赤壁市主要分布第四系地层,为近代河湖沼泽沉积,发育较为齐全,岩性复杂,厚度变化大,除大面积红土层外,河流冲积、洪积及残坡积较多。赤壁市一带零星分布岩浆岩,主要是燕山期中性—酸性侵入岩,而喜马拉雅期,仅在上白垩统—第三系中见有零星的玄武岩。 [41]
地形地貌
赤壁市为幕阜山脉余脉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东南负群山,西北临长江,中间一条狭长通道,古时为驿道,是北上京津、南下湘粤的必经之路,素称“湖北南大门”。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基本构成“六山二水二分田”。东南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岳姑山脉的老鸦尖、风打尖、金紫山诸山自西向东、连绵逶迤,大小山共200余座,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广铁路沿线两侧为海拔26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西北部滨江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西梁咀聂家,海拔只有19.3米。 [6]
水文水利
- 水文
赤壁市陆水、皤河、汀泗河3条主要河流纵贯全境,构成陆水、黄盖湖、西凉湖三大水系,流域面积4500平方千米。长江过境江段全长24.69千米,平均年过境水量6409亿立方米。 [6]
- 水利
赤壁市有陆水、双石、黄沙等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82座,蓄水37.5万立方米。7.5千瓦以上提灌泵站413处,装机447台,有效灌溉面积38.3万亩,排涝20.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1万亩。 [7]
土壤
赤壁市土壤共分红壤土、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5个土类,11个亚类,32个土属,56个土种。土类的分布情况大致为:红壤土分布在铁路一线和新店、洪山、车埠、黄龙、杨家岭、宋家河、神山、琅桥、泉口等乡镇。潮土分布在滨湖平原地区。石灰岩土分布在铁路以南山区。紫色土零星分布在有砂页岩的地区,如汪家堡铁路边有露头。全市水稻田均有水稻土。 [42]
自然灾害
赤壁市常见自然灾害有冰雹、洪涝、暴雨、龙卷风等。 [43-44]
自然资源
播报编辑
水资源
赤壁市长江年过境水量达6409亿立方米。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3条,全长327.2千米,大小湖泊24个,水域面积277平方千米,陆水人工湖水面57平方千米,储水可达7.2亿立方米。 [7]
土地资源
赤壁市国土总面积为1717.72平方千米,土地总面积为171771.3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41143.56公顷;园地面积为7903.04公顷;林地面积为75570.03公顷。 [7]
矿产资源
赤壁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13种,矿点100余处,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煤炭、白云石、大理石、五氧化二钒、河沙等,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金属矿资源比较贫乏,主要有铁、锰、钨、金、银等。 [7]
生物资源
- 植物资源
赤壁市素有竹乡、茶乡、麻乡、鱼米之乡的美称,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1151种。除稻、棉、油菜、豆类、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各类树种523种,其中珍稀古树名木有千年以上的银杏5株,还有板杉、甜茶、马褂木、竹类62种。有亚洲博竹苑之称,主要有楠竹,面积16.8万亩,年产量200万根;花卉116种,成片野生樱花达1.2万亩,中药材有列入全国三大贝母之一的蒲贝,独有的蒲参、玉竹、黄精和断肠草;野生猕猴桃达10万亩以上,还有莲、藕、菱角、芡实、荸荠、蒲草等水生植物。 [7]
- 动物资源
赤壁市动物种类除人工饲养的鸡、鸭、猪、牛等家禽家畜和养殖的青、草、鲤、鲢等鱼外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鱼类91种,野生动物103种,其中国家、省级保护珍稀动物52种,主要有巨蜥、穿山甲、野猪、花面狸、水獭、五步蛇、乌梢蛇、银环蛇、眼镜蛇等;鸟类31种,有长颈鹅、野鸡、斑鸠等。 [7]
- 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洪湖、赤壁、嘉鱼和湖南省临湘四市县的交界处,保护区地处新滩口至螺山的长江江段上,全长135.5公里,总面积41607公顷。1987年成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鱀豚及其生态环境。2025-08-05,保护区成功开展首次长江江豚试验性放归工作,对于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39]此外,赤壁市还建有随阳山白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367公顷。 [41]
政治
播报编辑
人口
播报编辑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5-08-05零时,赤壁市常住人口470355人 [21]。
截至2024年2月,赤壁市户籍人口526148人,其中男性276916人,女性249232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1.11。年末常住人口47.5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69万人,城镇人口29.8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56人,出生率6.7‰;全年死亡人口3128人,人口死亡率6.65‰。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1‰。全年迁入人口631人,迁出人口4245人。全年结婚对数2370对,离婚对数999对。 [8]
民族
赤壁市常住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土家族等25个,共计3125人,主要分布在城区、赤壁镇和赵李桥镇。城市流动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维吾尔族等,有136人。赤壁镇为全省12个散居少数民族乡镇之一,该镇有3个回民村,共253户1269人。 [8]
语言
赤壁方言被划分为赣语,属南方语系。赤壁方言具有保留部分古语古音、发音与普通话不同、一音多意、语言形象化等特点。 [49]
宗教信仰
赤壁市早在唐朝即有佛寺,稍后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信教群较为普遍,县境内佛寺、道观、教堂多达163处。民国年间,天主教在县内成立中心教区,管理蒲圻、崇阳、通城、嘉鱼4县教务,有外籍教士主持工作,势力甚为雄厚。“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各种宗教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群众信教逐渐有所兴起。 [45]
经济
播报编辑
综述
2024年,赤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7.9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7.84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0.01亿元,增长7.4%。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23年的13.2:33.6:53.1调整为13.5:32.6:53.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5%、4.0%、4.3%、5.3%、3.7%、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1989元,比上年增长8.5%。 [55]
第一产业
2024年,赤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3.55万亩,总产量28.6万吨。其中,夏收粮食面积3.7万亩,总产量0.72万吨;秋收粮食面积49万亩,总产量23.91万吨。
2024年,赤壁市经济作物总面积89.86万亩。其中,油料作物面积42.1万亩,总产量5.04万吨,同比增长1.17%;蔬菜类面积32.76万亩,总产量46.98万吨,同比增长2.07%。
2024年末,赤壁市生猪存栏16.25万头,全年生猪出栏28.66万头,猪肉产量2.2万吨;年末牛存栏0.56万头,全年牛出栏0.41万头;年末羊存栏1.05万只,全年羊出栏1.74万只;年末家禽存栏312.64万只,全年家禽出笼376.15万只;禽肉产量0.55万吨,禽蛋产量1.83万吨。
2024年,赤壁市茶叶种植面积16.4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4.56万亩,总产量7.83万吨,增长6.33%;园林水果(不含果用瓜)种植面积6.74万亩,总产量4.56万吨,增长4.98%。
2024年,赤壁市水产品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长4.53%。其中,小龙虾总产量2.38万吨,增长9.05%。 [55]
第二产业
2024年,赤壁市工业增加值146.89亿元,比上年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5%,比上年提高28.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总产值288.88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93.7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总产值0.59亿元。轻工业总产值下降15.7%,重工业总产值增长8.7%。分门类看,采矿业总产值下降64.7%,制造业总产值增长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增长7.4%。
2024年,赤壁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64.5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利润总额25.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6%;产销率为96.85%,比上年下降1.73个百分点;年末规上工业企业共234家,亏损面为11%。
2024年,赤壁市建筑业增加值40.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8%。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74家,与上年增加5家;建筑业总产值58.68亿元,同比增长8.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1.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2%。 [55]
第三产业
2024年,赤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8亿元,增长7.0%。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总额179.9亿元,增长7.1%;农村实现零售总额44.9亿元,增长6.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总额25.6亿元,增长8.0%;零售业零售总额164.6亿元,增长6.7%;住宿业零售额11.7亿元,增长7.3%;餐饮业零售总额22.9亿元,增长7.5%。
2024年,赤壁市进出口总额4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出口总额43.53亿元,同比增长23.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3.1%;进口总额3.23亿元,同比下降29.5%。货物进出口顺差40.30亿元。
2024年,赤壁市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4368万元,增长5.5%;邮政局(所)共15个。其中电信业务收入8640万元,增长3.4%;邮政业务收入10667万元,下降6.3%;移动业务收入18514万元,增长6.5%;联通业务收入6547万元,增长33.0%。
2024年,赤壁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2.49亿元,增长9.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06亿元,增长10.8%。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19.74亿元,增长7.8%;地方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5.8%,较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7亿元,增长5.6%。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公共服务支出4.65亿元,下降17.5%;教育支出7.46亿元,增长0.1%;公共安全支出0.19亿元,同比下降9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26亿元,增长62.0%,卫生健康支出4.11亿元,增长3.6%。
2024年末,赤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806.6亿元,增长8.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9.08亿元,增长10.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87.52亿元,增长6.3%。
2024年,赤壁市实现保费收入7.18亿元,下降3.6%。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06亿元,下降5.1%;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5.12亿元,下降3.0%。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60亿元,增长2.2%。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1.59亿元,增长1.79%;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1.01亿元,增长2.84%。 [55]
经济功能区
- 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
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占地1820亩,位于赤壁市茶庵岭镇八王庙村,产业园以全茶产业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为核心,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茶文化传播、电子商务和茶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茶生态产业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8]
社会事业
播报编辑
教育事业
2024年,赤壁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5.6%;国家财政教育性经费10.68亿元,同比增长4.9%。全市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677人,同比下降23.9%。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1887人;高中招生4005人,在校生11604人,毕业生升学率97.8%;初中招生6786人,在校生19994人,毕业生升学率98.4%;小学招生5552人,在校生37231人,毕业生人数6705人;入园儿童数1941人。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45所(含特校)。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中学校7 所(含民办高中5所),初中学校22所(含民办初中4所),小学36所(含民办小学4所),幼儿园75所(含民办幼儿园32所)。全市专任教师4623人,同比增长0.9%,其中:高中专任教师901人,初中专任教师1470人,小学专任教师22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程度100%,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8%。 [55]
科技事业
2024年,赤壁市纳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单位数132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1.01亿元,占GDP比重12.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地方政府科技拨款2.13亿元,增长38.4%。全市发明专利个数220个。科技成果登记数12项,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数43项。
2024年,赤壁市镇级科协个数14个,镇级科协人数90人,村级科协人数861人;举办科普讲座40次,听讲人数900人;举办科普展览21次,参观人数8342人。 [55]
文体事业
2024年,赤壁市文化事业费支出1331万元,下降11.38%;“三馆一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全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举办文化惠民演出102场(次),博物馆1个,图书馆机构28个,文化馆1个,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42.7万册,其中,图书42.4万册,报刊0.3万册。发放借书证1893人。总流通人次2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81.8;书刊外借册次20万册次,同比增长170.27%。年末共有档案馆1个,面积约6978平方米。馆藏资料1.02万册,全宗档案资料144个,案卷13.57万卷。全年利用档案2668卷/次,利用人数1334人次。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时119时,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2.2万户,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2%,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5%。
2024年,赤壁市各类体育场地1315个,比上年增加105个。其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个;乡镇体育健身场所375个,比上年增加1个。举办县以上运动会23次,参加县以上运动会800人次。举办乡镇运动会9次,参加乡镇运动会1000人次。教练员40人,裁判员35人。 [55]
医疗卫生
2024年,赤壁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5家(包括门诊),其中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数4557人,卫生技术人员数359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83人,注册护士1577人。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853张。全年医院卫生院病床使用率84.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55]
社会保障
2024年,赤壁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1.89%,下降0.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2.11%,下降0.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46元,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52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80元,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303元,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64元,增长1.8%。
2024年年末,赤壁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7.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率为99.9%。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5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7.20万人,女性18.2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38万人,女性3.7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2万人。年末离休退休退职人员数3.83万人,下降16.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上调91元,下降21.6%。
2024年年末,赤壁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支出7935.4万元,增长13.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20586人,增长3.8%。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7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709人。社会福利院6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个。养老机构床位数4708张,增长26.7%;养老机构老年人数758人,增长10.7%。社会组织单位数1545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社区居委会47个,村委会数量140个。 [55]
交通
播报编辑
概述
2021年,赤壁市客货总周转量367010万吨·千米,同比增长43.4%。其中,货物周转量275303万吨·千米,同比增长11.8%;旅客周转量115963万人/千米,同比增长20.0%。公路总里程达3091.74千米,同比增长12.4%;其中,高等级公路里程达570.55千米。
2021年年末,赤壁市拥有营运客车411辆,其中:出租的士340辆,中长途客运车56辆,乡镇客运车15辆;年末拥有营运货车2345辆;全市拥有各类汽车84010辆。年末境内铁路营业里程117千米。 [31]
2023年,赤壁市客货总周转量449468.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1.18%。其中,货物周转量373893.8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4.13%;旅客周转量155747.3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5.91%。公路总里程达3161.6公里,同比增长1.74%。 [33]
2024年,赤壁市公路总里程3179.56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达602.11公里;年末境内铁路营业里程117公里。 [55]
公路
赤壁市交通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和建设中的武深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全市基本形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主干线、市镇主通道、农村大路网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9]
铁路
2023年年末,赤壁市境内铁路营业里程117公里。 [33]
航空
赤壁市拥有长江赤壁深水码头 [40],陆水河通江达海,长江黄金水道依境而过。以长江为依托、内河为基础的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水运网;以客运中心、大润发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运输网。 [9]
人文
播报编辑
饮食
猕猴桃酒:猕猴桃有降血压、促消化、滋阴壮阳、美容养颜、减肥和防治心血管病之疗效。猕猴桃酒精选世界名种新西兰“海活德”等优质猕猴桃,采用当代最新酿造工艺酿制,清香怡人,澄清透亮、甘爽适口,绵软味长,为消费者首选保健养生之佳品。 [47]
习俗
- 吃茶礼
赤壁吃茶礼暗含祝愿夫妻甜蜜长久和早生贵子之意。新床放茶以及成婚之夜傧相托茶盘祝词撒帐一样,传递了古茶的祭神意味,体现了以茶向生殖神献敬求子的先民意识。阳新民歌称此为“冬米红糖茶”。与吃茶礼相关的习俗还有订婚茶、三茶六礼、启节茶、陪嫁茶、认门茶、生子茶、贺寿茶等。 [46]
艺术
- 赤壁脚盆鼓
赤壁脚盆鼓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是赤壁人民生产劳动、礼仪习俗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也是赤壁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2007年,赤壁脚盆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0]
其他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5-08-05,赤壁市有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湖北省级非遗项目1项,为赤壁脚盆鼓;3项咸宁市级非遗项目,为赤壁之战传说(赤壁三国传说)、茅坪花鼓戏、赤壁彩塑佛像。 [37]
- 文物古迹
风景名胜
播报编辑
综述
截至2021年底,赤壁市共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8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名胜风景区2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 [31]
湖北赤壁宣布,2025年“五一”期间政府食堂对外开放,游客就餐享受平价优惠。 [53]
重要景点
赤壁名胜风景区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千米处。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赤壁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又正位于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交汇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水湖风景区
雪峰山
雪峰山在陆水湖南岸,此山因唐朝咸通二年雪峰和尚建雪峰寺于此而得名。雪峰山总面积18平方千米,主峰临陆水湖拔地而起。山上林木茂盛,有杉木、楠竹一万四千三百多亩。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春有樱桃、映山红、秋有柑桔、野生猕猴桃等。
三国陆逊营寨
五洪山
著名人物
播报编辑
赤壁市山川灵秀,人才辈出。明清二朝共出举人241名,会进士56名。其中有祖孙三代进士、兄弟同榜进士,有父子侍郎,也有同科7举人。明代有“后五子”之一的魏裳、大学士廖道南、祭酒魏观。清朝有工部尚书贺寿慈、海岳游人张开东。近现代知名人物有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但焘、黄昌谷,有早年英逝的共产党员周逸群、张计储,有教育家马君武、刘树杞、张进,有书画家张国溶、贺良朴,有方志学家张国淦,有建筑家鲍鼎等。
蒲圻文化古老,山川钟秀,人才辈出。对在该县有影响的人物按传、录、表收录在人物卷中,计人物传记55篇含传主57人;人物录73人(其中历史人物8人);英烈表1415人;抗日八百壮士蒲圻籍战士22人;蒲圻籍黄埔军校毕业同学44人。总计1611人。 [11]
重要荣誉
播报编辑
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 [12]。
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 [3]
2025-08-05,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13]
2025-08-05,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14]
2025-08-05,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4]
2025-08-05,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15]
2020年10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16]
2025-08-05,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7]
2025-08-05,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扬为2020年“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先进县、市、区。 [18]
2025-08-05,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3]
2025-08-05,入选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 [25]
2021年12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26]
2022年1月,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歌之城”。 [27]
2022年2月,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健康促进县(区)。 [28]
2022年6月,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 [29]
2022年8月,入选壹城智库“2022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排名第75。 [30]
2024年2月,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32]
2025年4月,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52]
2025年5月,入选2025胡润中国茶业百强县。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