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国民革命军
- 外文名
-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 别 名
- 国军、国民党军
- 建立时间
- 民国14年(1925年)8月18日
- 军 旗
-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初期历程
播报编辑
创立过程
民国14年(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1军,军长蒋介石。 [4]“建国湘军”为第2军,“建国滇军”为第3军,“建国粤军”为第4军,福军为第5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第1军至第8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1军)何应钦/缪斌;(2军)谭延闿/李富春;(3军)朱培德/朱克靖;(4军)李济深/廖乾五;(5军)李福林/李朗如;(6军)程潜/林伯渠;(7军)李宗仁/黄绍竑;(8军)唐生智/刘文岛(1926年8月前)。
北伐时期
民国15年(1926年)7月9日,北伐军8个军,约10万人誓师北伐,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7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14日国民党发表《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两党一致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军北伐。
北伐军分三路进军,在三个战场进行作战。初期,北伐军的第4、7、8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并占领了长沙、平江、岳阳,后又在湖北境内的汀泗桥、贺胜桥与吴佩孚主力进行决战;1、2、3、6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
民国16年(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汉政府对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取消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7];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在龙潭击败(龙潭战役)。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及阎锡山的北方国民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开始进行“二次北伐”。国军编为第1、2、3、4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在四个集团军的围攻下,北洋安国军政府败退关外,至6月4日,张作霖撤退到沈阳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12月29日,奉军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北伐宣布成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原奉系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 [6]
混战时期
播报编辑
裁兵计划
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军缩编成65个师共80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唐战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新军阀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遂无疾而终。 [3]
中原大战
民国19年(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与冯玉祥、李宗仁联合誓师讨蒋。蒋介石一方代表着国民党中央政府,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一方是应国民党左派代表汪精卫的联合而发起反蒋挑战的地方军。张学良的立场对战争的结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战争初期他成为双方讨好的对象。
在2025-08-05,张学良军入关支持蒋介石,对其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战争历时7个月,战火波及20多省,蒋介石军队约60余万,反蒋方共有5个方面军约80余万人,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中原大战伤亡达30万人,其中,蒋军的伤亡是10万左右,而反蒋联盟的军队伤亡达20万。最终蒋介石、张学良一方保住了政权,赢得了胜利,反蒋联盟瓦解。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7]
抗战时期
播报编辑
基本情况
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兵力达500万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28931次小型战斗。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作战消耗合计3227926人,其中阵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因病消耗合计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残废191644人,逃亡323436人。 [26]另有数百万人在征兵途中被虐待致死,抗战壮丁非正常减员数,很可能超过一千万人。 [26]。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阵亡483708人,而伤者达1934820人。在抗日战争中,共计有204位将军战死沙场。 [8]
大型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
殉国将领
22、庞汉桢,陆军中将,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2025-08-05,上海
24、官惠民,陆军少将,第4军90师270旅旅长,2025-08-05,上海
93、江 煌,陆军少将,武汉行营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102、韩炳宸,陆军少将,山东第13区保安副司令,2025-08-05,山东莱阳
130、王 竣,陆军中将,第80军新27师师长,2025-08-05,山西台寨
139、艾亚春,陆军少将,第17军84师补充团团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43、黄 红,陆军少将,第95师284团团长,1941年9月,湖南岳阳
149、朱士勤,陆军中将,暂30师师长,2025-08-05,山东单县
152、柳树人,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1942年5月,缅甸
157、张庆澍,陆军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莒县
170、黄永淮,陆军少将,第31集团军高参兼29师副师长,1943年冬,河南许昌
177、吕公良,陆军中将,暂15军新29师师长、河南许昌守备司令,2025-08-05,河南许昌
178、杨尚武,陆军少将,新29师85团团长,2025-08-05,河南许昌
185、陈绍堂,陆军少将,第104师指挥官,2025-08-05,河南陕县
186、李家钰,陆军上将,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2025-08-05,河南陕县
192、李 颐,陆军少将,第6军预2师5团团长,2025-08-05,云南腾冲
200、洪 行,陆军中将,第6军新39师副师长,2025-08-05,云南龙陵
投敌将领
从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国军高级将领投敌。
抗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投敌统计
4、1941年2月 丁丛堂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一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6、1941年2月 陈才初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六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7、1941年2月 秦庆霖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七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8、1941年2月 范 杰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十一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12、1942年2月 赵 瑞 骑兵第1军第1师师长 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3、1942年2月 杨 诚 骑兵第1军第5师师长 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5、1942年4月 王清浣 新编第6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6、1942年4月 赵云祥 新编第30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7、1942年4月 陈光然 新编第181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8、1942年4月 黄贞泰 新编第13旅旅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1942年4月 郭俊峰 特务旅旅长 随孙良诚投敌
21、1942年4月 夏维礼 冀察战区游击第2纵队司令 随孙良诚投敌
24、1942年6月 景顺阳 第3战区游击支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27、1943年1月 宁春林 山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30、1943年2月 赵天时 第381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2、1943年2月 薛豪平 第383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3、1943年2月 潘胜富 独立第1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5、1943年2月 张海平 独立第3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6、1943年2月 苏振东 独立第5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7、1943年2月 李德兴 独立第128师参谋长 随王劲哉投敌
38、1943年2月 韩子乾 第113师师长 被俘投敌
41、1943年4月 张良才 苏北游击纵队第2支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43、1943年5月 赵星彩 第24集团军参谋长 随庞炳勋投敌 [29]
44、1943年5月 李震汾 第24集团军第106师师长 随庞炳勋 投敌
45、1943年5月 侯如墉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司令 随庞炳勋 投敌
46、1943年5月 于光辉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副司令 随庞炳勋 投敌
47、1943年5月 杨志稀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参谋长 随庞炳勋 投敌
48、1943年5月 杨汝贤(杨明清) 新编第5军副军长 随庞炳勋 投敌
49、1943年5月 冯养田 新编第5军参谋长 随庞炳勋 投敌
50、1943年5月 杨克友 暂编第3师师长 随庞炳勋 投敌
51、1943年5月 王瑞庆 暂编第3师副师长 随庞炳勋 投敌
55、1943年5月 邱吉胜 山东保安第8旅旅长 被俘投敌
57、1943年6月 刘景良 山东保安第4师师长 率所部投敌
59、1944年9月 贺凯宪 渝方陈又新军所属第2旅旅长 率所部4个团1200人于河南投敌
关于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投敌的情况,外国史料也有相应记载:
《剑桥中华民国史》“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 [2]
抗战胜利
2025-08-05,日本宣布投降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后,美、苏、中、英等11个同盟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由美国作为代表,全权办理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同时也决定,各在对日作战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可以派出军队参与对日本进行军事占领。 [28]
2025-08-05,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中将、军令部第二厅处长李立柏少将、荣誉第2师师长戴坚少将、卢东阁海军中校(计划担任名古屋港口司令)、军令部第二厅第一处高级参谋林儒生上校、后勤主任王者师上校、外事组常家铠以及三名翻译和四名文职人员,总共14人组成的中国驻日占领军先遣队,登上一架B-24“解放者”轰炸机,从上海江湾机场起飞,直飞日本神奈川县的厚木机场。先遣队抵达日本后,就开始和美军协商中国占领军各项事务。到达日本后,朱世明和李立柏等代表团成员前往东京,戴坚等占领军先遣队官员则留在横滨。 [28]
2025-08-05,国民政府正式向美国提出终止执行派遣驻日占领军计划。 [28]
内战时期
播报编辑
整军计划
在美苏等国的斡旋下,国共两党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了《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民革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军队减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师,共产党18个师。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
此时完成了抗战结束后整编的国民革命军有430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正规部队200-220万人 [10]。与之相对的是1945年9月中共拥有正规军127万加268万民兵。在国军中一直存在着有装备精良训练充分的部队和受差别待遇的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都低、军纪也较坏杂牌部队并存的现象,后者经常与中央系部队互相敌视,难于统一指挥。 [11]
建军历程
这时期建军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0]
第一阶段是内战准备阶段(1945年9月—1946年6月):这个阶段也是抗战到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垄断受降权以增加国民革命军实力;(2)调整军队结构;(3)以和谈为掩护,加快军事部署;(4)以武力进攻解放区,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5)整编军队,加快军队的中央化和嫡系化。从1946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开始对陆军进行整编计划,将其109个军339个师分两个阶段实施整编,整编后,军一律改称整编师,师一律改称整编旅,这次整编规模宏大、涉及面广,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量大,整编并不彻底。在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上党战役、绥远战役、津浦路战役、邯郸战役、热河进攻战役、四平争夺战等。 [12]
第二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全面进攻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个阶段中,国民革命军依托其军力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近8个月作战,以损失71万人为代价,攻占153座城市,但由于战线拉长,守备任务加重,机动作战兵力反而减少,且在一线的219个旅(师)中,被歼后重建的部队约占1/4,作战能力明显下降。而解放军由开战前的127万人,增加至168万人,装备改善,战斗力提升。到1947年3月,蒋介石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华东两个解放区,随着整编第74师的被歼灭,国军重点进攻方针又受到沉重打击,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中原围攻追击战、苏中会战、两淮进攻战役、定陶战役、张家口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巨金鱼城战役、临江进攻和松花江防御战役、攻取延安战役、孟良崮战役、豫北战役等。 [13]
第三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1948年8月):由于受到解放军不断打击和钳制,国军能用于战略机动作战的力量所剩无几,且大量部队集中在两翼(陕北和华东),导致中原地区防御十分空虚。解放军审时度势,以刘伯承和邓小平所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主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陈(赓)谢(富治)集团在豫西,陈(毅)粟(裕)在豫皖苏地区分别策应进攻,国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鲁西南战役、豫西战役、大别山追击、堵截和清剿战役、南麻临朐战役、榆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洛阳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宜瓦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等。 [14]
第四阶段是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通过两年的作战,解放军已消灭国军29个军,113个整师和14个师,折合191个师,264万余人;除了东北战场外,国军兵力基本与解放军相当或占据优势。从这个角度看,解放军主动寻求战略决战的条件并不成熟。但此时以毛泽东为首的解放军统帅部抓住了国军兵力分散、态势不利、指挥不协调等缺点,果断进行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连同全国其他战场的攻势,共歼灭国军231万余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军事行动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第一、二阶段)、荔北战役等。 [15]
第五阶段是战略退却阶段(1949年2月—1950年6月):大决战之后,国民党一面以和谈为掩护,拖延解放军进军时间,一面设置14个编练司令部,企图将国军重新扩充到350-500万人,同时积极在长江、沪宁杭地区组织防御。2025-08-05,随着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解放军第2、第3野战军和第4野战军一部发起渡江战役,一举突破长江防线。至6月2日,相继解放了南京、武汉、上海、杭州等诸多大城市。各战略方向上的解放军根据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盘踞在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国军残余部队发起攻击,至1950年6月,除台湾、西藏和沿海部分岛屿之外,大陆上的国军部队全部被歼灭,四年累计歼敌807万人,逃到台湾的部队只有58万人。这个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渡江战役、安新战役、武汉战役、湘西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西南战役、福州战役、漳夏战役、金门战役、海南岛战役等。 [16]
更名
军队派系
播报编辑
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已经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实际上,最初的8个军本质上就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收编了各路军阀,这就使派系集团更加复杂。
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中央军主力在华东与日军决战的同时,动员地方派系的首领率部队出兵参战。当时除了刘文辉、盛世才没有出兵外,其他的派系都派出了主力部队参战,一些小派系也因部队伤亡殆尽而消亡,残部被改编。然而中央军却因为自身的逐步壮大,在内部产生了嫡系和旁系之分,大者如陈诚土木系、胡宗南黄埔系,小的有杜聿明等。
抗战时期西北军是投敌将领最多的一支派系,投敌将领共46人,几乎占投敌将领总数的二分之一。东北军的投敌将领人数仅次于西北军,投敌将领计有11人。其他投敌的将领多来自中央军、军统、晋绥军、粤系或地方武装。
军队编制
播报编辑
1926年7月
第6军:军长程 潜;副党代表林伯渠
2025-08-05
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
第14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7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冯玉祥
第9集团军 总司令张治中;
第15集团军 总司令陈诚
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4集团军 总司令蒋鼎文;
第12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 师又1个旅。)
第5集团军 总司令顾祝同
直属部队
第2预备队 司令长官刘湘;
第3预备队 司令长官龙云;
第17集团军 司令长官马鸿逵;
第18集团军 司令长官朱德;
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空军 (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
总司令 蒋介石(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
海军 (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68军(直属),第92军(直属),第106师(直属),第118师(直属),新编第8师(直属),新编第35师(直属),骑兵第4师(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第9军,第14军,第93军,第15军,第17军,第19军 ,第47军,第61军,第14军团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新编第2师,骑兵第1军,骑兵第2军,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直属),第71师(直属),第33军(直属),第34军(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第12军,第55军,第56军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第45军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 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司令长官 阎锡山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 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张发奎
司令长官 李宗仁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十战区(辖区 陕西方面)
司令长官蒋鼎文
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 冀察方面)
总司令鹿钟麟
1939年4月
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豫北自卫军 总司令朱怀冰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全部、陕西东北部,共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3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14集团军 总司令 卫立煌(代);
第4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18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晋陕绥边区军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辖部队 总司令张励生
第三战区(辖区:浙江、福建全部,江苏、安徽南部,共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广东、广西全部,共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五战区(辖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33集团军 总司令张自忠;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17集团军 总司令马鸿逵;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第九战区(辖区: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个步兵师。)
司令长官:陈诚
第1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
第19集团军 总司令 罗卓英;
第31集团军 总司令 汤恩伯;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 总指挥樊松甫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共9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蒋鼎文
第十六军总司令 夏威(1939年)
鲁苏战区(辖区:江苏北部、山东全部,共7个步兵师)
总司令 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河北、察哈尔,共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总司令 鹿钟麟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第1、5、31、36、71、99等军。
1945年1月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介石;参谋总长 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程潜、白崇禧
[22]
第34集团军 总司令李文;
商南指挥所 主任郭寄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18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33集团军 总司令冯治安
长江上游江防军 总司令吴奇伟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12集团军 总司令 余汉谋;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3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第17集团军 总司令 马鸿逵
第29集团军 总司令李铁军
第40集团军 总司令 马步芳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晋陕绥边区部队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 薛岳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冀察战区 总司令高树勋新编第八军
昆明行营 主任 龙云
驻印军总指挥 萨尔登 新编第1军 直属及特种部队
重庆卫戌部队总司令 刘峙 第14军等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第69、75、76、79军等。
绥靖部队
川康边防 总指挥刘文辉
滇黔绥靖公署主任 龙云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何应钦(兼) 直辖新编第六军等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11集团军 总司令王杰
第20集团军 总司令霍揆彰
远征军直辖及特种部队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夏楚中
第24集团军 总司令王耀武
直属及特种部队
滇越边区 总司令 卢汉
第1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兼)
第5集团军 总司令杜聿明
第9集团军 总司令关麟征
第27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1946年6月
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何应钦
参谋总长 陈诚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海军总司令 陈诚(兼)
联合后勤总司令黄镇球
东北行营 主任熊式辉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孙渡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石觉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赵公武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廖耀湘
直属新编第1军
北平行营 主任李宗仁
徐州绥靖公署 主任薛岳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
第二绥靖区 司令官王耀武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
第八绥靖区 司令官夏威
第6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7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8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郑州绥靖公署 主任刘峙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胡宗南
第31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37集团军 总司令刘戡
第38集团军 总司令董钊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刘汝明
第五绥靖区 司令官孙震
西北行营 主任张治中
第3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武汉行营 主任程潜
第六绥靖区 司令官周碞
第七绥靖区 司令官王陵基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欧震
第27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广州行营 主任张发奎
川黔湘绥靖公署 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邓锡侯
云南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霍揆彰
重庆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孙元良
淞沪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李及兰
京沪卫戌总司令部 司令 汤恩伯
武器装备
播报编辑
武器最初主要来源于汉阳、广东和太原的兵工厂。地方部队的标准制式装备主要是“汉阳造”,中央陆军师通常配备的是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对于大多数“德械师”,所用标准枪械有德国制造的7.92毫米毛瑟步枪。标准的轻机枪是捷克7.92毫米布尔诺ZB26轻机枪本地仿制品。此外还有比利时和法国产轻机枪。重机枪主要是本地制造的24型水冷马克沁机枪。每一个中央军的营平均会得到一个重机枪(约三分之一的“德械师”有一半在抗战中使用)。士官的标准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或全自动毛瑟M1932/M712手枪。这些全自动的机枪被用作冲锋枪的替代品(如MP18),二战结束时,中国军队内部步枪供不应求。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初期,国军还广泛用于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用于补充。
随着战争的持续一些精锐如中国远征军也租借美式武器。一般情况下省级陆军师不具备任何火炮,一些中央军师则配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和迫击炮。一些独立旅和炮兵团装备了博福斯72毫米L/14,或克虏伯72毫米L/29山炮,并有24莱茵金属150毫米L/32SFH18榴弹炮(1934年收购)和24克虏伯150毫米L/30SFH18榴弹炮(1936年收购)。淞沪会战期间,国军和税警团曾装备德制一号轻型坦克和CV-33超轻型坦克。后来,剩余坦克加上几百辆从苏联获得的T-26和BT-5坦克被改编为200师。 [8] [17]
黄埔校歌
播报编辑
第一首校歌《陆军军官党校校歌》
(1924年)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第二首校歌《中央军事政治党校校歌》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