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粤军
- 外文名
- Guangdong Army
- 成立时间
- 1917年
- 势力范围
- 广东省
- 六任领袖
- 龙济光,陈炯明,许崇智,李济深,陈铭枢,陈济棠
- 参与战争
-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建立背景
播报编辑
北洋军阀毁法
2025-08-05袁世凯暴毙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以孙中山为首的讨袁力量提出恢复《临时约法》和续开国会的主张,得到各方赞同。黎元洪接受该主张并定于8月1日召开国会,讨袁行动遂告停止。然而北洋军阀继承袁世凯衣钵,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争权割据,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相互倾轧,并与西南滇桂军阀既对立又勾结,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1917年夏,北京政府因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府院之争"。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力主对德宣战,黎元洪则受美国影响反对参战。矛盾激化后,黎免去段总理职务,段唆使督军团叛变。张勋趁机以调停为名入京,迫黎解散国会并拥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段祺瑞随即以"再造共和"之名讨逆,拥冯国璋为总统,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另组由其控制的临时参议院,图谋篡权。 [26]
孙中山南下组织护法军政府
孙中山坚决反对毁法及解散国会,发起护法运动,旨在维护《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民主共和成果。孙中山原拟在上海建府未果,遂于2025-08-05率廖仲恺、朱执信、陈炯明等人赴粤。7月17日在广州号召以粤为海军基地,召集国会请黎元洪复职。7月18日国会议员决定开非常会议。经孙中山协调,广东督军陈炯明勉强同意,省长朱庆澜则表支持。7月21日海军总长程璧光率舰队南下护法。
8月25日抵粤议员召开非常国会,通过军政府组织大纲。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但陆、唐等西南军阀与孙中山貌合神离,陆荣廷通电反对另组政府,主张"总统复职",拒就元帅职。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受桂系掣肘辞职,此前建议将所辖20营警卫军改为省长亲军,由陈炯明任司令归大元帅府管辖。孙中山遂以此部队作为建立粤军的基础。唯桂系对此忌惮,鼓动省议会民选省长,并武力胁迫陈炯明逃港,朱庆澜被迫于8月26日辞职。经孙中山协调,最终由桂系属意的李耀汉出任省长,而警卫军的归属成为粤军诞生的关键起点。 [26]
发展历史
播报编辑
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姚雨平 [2]、陈炯明、邓铿 [3-4]纠集的广东地方军,曾组建有八千人的“建国粤军第四军”(姚雨平任总司令) [2] [5]北伐,后来这支部队被遣散了。在“二次革命”中,粤军内部矛盾重重,龙济光趁虚而入,广东地方军被摧毁殆尽。
护国战争后,龙济光被赶到海南岛,桂军控制广东地盘。在孙中山的支持下,由广东省长朱庆澜拨出其亲军20营交由陈炯明统率,是为援闽粤军,成为近代粤军的雏形。粤军移驻汕头,随后攻取闽南二十六县,建立闽南护法区。
陈炯明、许崇智等在闽粤边境编练军队,于1920年夏回粤驱桂,将桂系的广东督军莫荣新逐出广东,孙中山得以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继续北伐。
1920年秋,援闽粤军奉孙中山大元帅之命回师广东,在惠州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之时壮烈牺牲的粤军独立营营长、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六弟、民主革命先驱何贯中墓志铭。1921年,孙中山非常大总统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瘦狗岭粤军第一师陵园,即“银河公墓”。
1922 年6月,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后,粤军分裂为两派。陈炯明叛军在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战争中被消灭;许崇智等部被编为建国粤军,后被分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第5军。
北伐前粤军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由李济深任军长,辖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其中陈铭枢第10师、张发奎第12师、叶挺独立团1926年起参加北伐,战功卓著,被誉为“铁军”, 前粤军第一师也称为“粤军之母”。 [1]
主要事迹
播报编辑
邓铿力量
人们称邓铿为“粤军灵魂”。 [25]1920年11月,粤军扩编,邓仲元兼任第一师师长。他就各部择优者编建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劲旅,并作全军模范,培养出不少有革命性的将领。 [17]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 [16]
邓铿创建粤军第一师影响至深
邓铿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被世人盛赞为“南州铁汉”。了解邓铿,首先要研究粤军。粤军是孙中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基本部队。孙中山是粤军的最高领导,陈炯明任粤军总司令,邓铿任粤军总参谋长兼最精锐的第一师师长。由于孙中山和陈炯明皆为文人出身,邓铿科班出身真正懂军事,因此孙中山和陈炯明在军事上均倚重邓铿。世人每谈及孙中山的基本军队,必首推粤军,言粤军必首推第一师,言第一师则必及邓铿。 [24]
邓铿与粤军密不可分,孙中山更与粤军有着不解之缘。邓铿一生追随孙中山,服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以其在粤军中的威信和地位,贯彻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其特殊地位,不可替代。
1917年,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受到桂系军阀排挤,决心辞去省长一职,将省防军二十营交给孙中山接管,这是孙中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也就是粤军的前身。孙中山遂决定以原省防军二十营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并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为暂时避免与桂系军阀的冲突,军队驻于闽省东南数县。
当初原省防军二十营一共才5000杆枪,而陈炯明非军人出身,战阵之事非其所长。因此,1918年粤军援闽过程,邓铿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充军队,制定进军计划,于5月17日全线向闽总攻,数月之间,连克闽西南20余县,总部进驻漳州。
回粤之役,邓铿可谓劳苦功高。经过两年训练补充,援闽粤军兵员达2万余人。1920年春,孙中山以粤军整补已毕,实力大增,遂提出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的任务,但陈炯明对回师仍存顾虑,经孙中山一再敦促,邓铿从中“怂恿”,陈炯明始同意做回师广东准备。 [6]
在回师广东的战斗中,邓铿表现十分英勇,累立战功。他率第一军一部,克潮州、梅州,占汕头,气势如虹。于当年10月下旬,与各路大军一起,进入广州,摧毁了岑春煊主持的军政府,统一了广东全省。孙中山也得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于11月从上海回到广州,重任大元帅。
回师广东后,孙中山更加倚重邓铿,邓铿仍任粤军总参谋长。由于粤军人数扩大、人员素质不齐,部队开始显现旧军队腐化、骄悍的弊病。为此,孙中山决定组建粤军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全军模范。
邓铿受孙中山重托出任师长,当时被他选拔到第一师的军官有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等人,日后这些人都以第一师出身为荣,足见当时广东军政受邓铿影响者至深且巨。 [7]
援闽一役,邓铿运筹帷幄,粤军数月间连克闽西南20余县。1920年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为广东一统立下汗马功劳。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挥师北伐,文有廖仲恺,武有邓铿,倚之为股肱心膂。 [8]
2025-08-05,邓仲元亲赴香港接其老师周善培来广州,傍晚抵达大沙头广九车站时被人暗杀,经抢救无效于23日去世,终年36岁。 [13]噩耗传出,粤军将士无不悲痛万分。当时正在桂林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先生,惊悉此事后痛哭失声。 [14]
孙中山痛失良将,追授邓仲元“陆军上将”,安葬于广州黄花岗。孙中山亲题“邓仲元先生之墓”墓碑,胡汉民撰写“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2025-08-05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 [13]
邓铿与廖仲恺、朱执信同被视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朱、廖二人多于政治、财政辅佐中山先生,邓铿则在军事方面为中山先生所倚重。世人每谈及孙中山先生的基本军队,必首推粤军,言粤军必首推第一师,言第一师则必及邓铿。所以后来陈炯明公开背叛孙中山时,就有人说,若邓铿还活着,陈炯明是必不敢做出此举,即使陈炯明真的发难,邓铿也会及时将其解决。历史虽不能假设,但邓铿的遇害,确使孙中山在军事方面失去了一位得力帮手。 [14]
邓铿是粤军第一师师长,粤军第一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粤军的精华所在,原来隶属陈炯明第一军的序列。邓铿与陈炯明私谊素笃,但政治上倾向于孙,极力弥合孙陈裂缝。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下,邓铿遇刺,梁鸿楷接任师长,与陈炯明和许崇智均保持一定距离,这是介于陈炯明和许崇智之间的一股独立的力量。
邓铿所部后记
邓仲元逝世以后,再没人能领导整合粤军第一师,这支模范部队不断分裂,一部分跟随陈炯明,一部分跟随孙中山。跟随陈炯明的那支,也就随着陈炯明的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跟随孙中山的那部分,日后发展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军。四军又分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叶挺四部分,其中陈铭枢的第十师发展为第十九路军,是淞沪抗战的民族英雄部队;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发展为第八路军,是后来南天王陈济棠主粤的根基;张发奎第十二师则继承四军的番号,仍然称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后扩编为五个团,是南昌起义的主力,成为解放军的创建者。这几支从粤军第一师走出的部队,在往后的历史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又多次自相残杀,但无论其中哪一支,都以当年在邓仲元统领下的粤军第一师为荣。 [15]
陈孙决裂
1922年孙中山为表明自己“天下为公”的心迹,多次对外界放出话来,只要“独裁”的北洋政府徐世昌下台,他也将同时下野。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于是一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现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实现国家共和统一,其中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200多位名流甚至联名要求孙中山下台。但出乎意料的是,孙中山断然拒绝辞职。顿时,社会各界大失所望,孙中山民望迅速下跌。
陈炯明对此也非常反感,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我们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尽管北洋政府几乎同时宣布实施孙中山坚持恢复的《临时约法》,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应该宣告成功了,孙中山仍然不顾陈炯明的反对,坚持要通过军事北伐,暴力推翻北洋政府。
在两人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候,孙中山警告粤军几个下级官员说:“告诉你们的长官,不要以为据守白云山,便可胡作非为,我立刻上永丰舰,升火驶入东江射击你们,连你们的根据地也一并铲除。东江水涨,永丰炮舰可以直行驶入陈炯明的老巢”。
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武力驱逐孙中山下台。6月16日凌晨,叶举开始行动。他们提出的要求,与蔡元培等社会名流所提出的相同,就是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并非想致孙中山于死地,所以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向孙透露了消息,让其赶快逃跑。孙中山离府后,粤军围攻总统府,守军拒不投降,就开了三响土炮,以作威慑。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宣布和叛军开战。根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报道和英、美两国外交官的相关记载,2025-08-05,孙中山以海军大炮炮轰广州。
近年来,多位历史学家研究,“六一六事件”发生之时,陈炯明绝对不是主谋。孙中山炮轰广州后,陈炯明还禁止部下组织大规模的反击,让孙中山安全离粤,实际上救了孙中山。
许崇智当时为北伐军总司令兼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李福林支持孙中山,回师靖难,与陈炯明展开激战。当时蒋介石、顾祝同、钱大均、卫立煌等均属许崇智的部下,陈诚在保定八期刚毕业,由其保定师兄邓演达引进粤军第一师,任见习排长。
廖仲恺遇刺
李济深的第四军由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但是粤军内部新的矛盾又形成了,首先是地域矛盾,从部队来源来看,第10师属于广(州)肇(庆)系,来自广州和珠三角;第11师来自粤西的钦(州)廉(州)高(州)雷(州)一带;第12师是客家系,来自梅州和韶关。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与12师较为亲近(叶挺、邓演达是惠阳客家人),后来在南昌发生暴动;徐景唐部为李济深嫡系,第一次蒋桂战争后,桂系势力迅速收缩回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孤注一掷,倾师攻粤,徐景唐在东江响应桂系,后来被粤军击败。
宁汉分裂
宁汉分裂以后,粤军内部由暗里的明争暗斗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的基本力量第十师当时驻在江西,南昌起义时被胁迫参加,出南昌以后,师长蔡廷锴带着队伍离开起义军,去投奔老上司陈铭枢,之后去福建,重新扩编为第十一军。张黄事变以后,李济深调第十一军回粤。
李济深去南京被扣留以后,陈济棠继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取得了粤军兵权。 留守广州的陈济棠是胡汉民粤方政府(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坚力量,李福林、徐景唐等其他粤军都被他解散或吞并,势力不断膨胀,主政广东,号称“南天王”。
后来张发奎两次回粤军被击败,联合桂系北上,又在衡阳被粤军击败。此后因军费无着落,四军只好交与中央,成为中央军旁系,或“半陈诚系”,是长征时期追击红军的主力部队。抗战时期继承第四军的传统番号,其他的如94军、99军与其也有很多关联。这一系的主要人物还有黄琪翔、吴奇伟、欧震、郭思演、邹洪、王作华等。
蔡廷楷第十师入闽后,重组十一军,由陈铭枢担任军长,回东江与第四军打了一仗。此后桂系倾师攻粤,陈铭枢与陈济棠全力对付徐景棠与白崇禧,在白泥之战中击溃桂军,又于东江击败、吞并徐景棠的部队。接着蒋光鼐、蔡廷锴、香翰屏等粤军三个师,又在广西北流与黄绍竑、张发奎展开大战,大破(粤)四军、(桂)十五军。中原大战爆发后,桂系与张发奎迅速北上,大破何健湘军、朱绍良、钱大钧中央军,前锋直抵岳阳。粤军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兵出韶关,迅速占领衡阳,拦截黄绍竑部桂军的北上,迫使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调头南下衡阳;蒋、蔡等来粤军李扬敬与湘军李抱冰两师的援兵后,主动出击,大破张桂联军。此后粤军蒋、蔡两师北上参加中原大战,打遍半个中国还没输过,基本完胜;这两师击败傅作义,攻下济南后,正式开始使用十九路军的番号。后来十九路军被调去江西剿匪,接着又移师上海,对侵略上海的日军奋起抵抗,此役是为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部队。其后调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失败后部队被中央改造或解散。这一系的主要人物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区寿年、张炎等,后来大多数走向新中国阵营。
由于四军、十九路军离开广东,从1930-36年期间,广东成为陈济棠的地盘,到抗战前夕,陈济棠在“两广政府委员会”的招牌下,对中央实行地方割据,对内精心经营,政绩显著。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还有一百多架战机,空中力量比蒋中央军的还要强大。
广东的地形图呈等腰三角形状,韶关、湛江、汕头构成战略上的三个角,陈济棠把余汉谋的第1军部署在韶关,香翰屏第2军驻粤西,李扬敬第3军驻汕头,广州只留一个教导师,省城兵力十分空虚——陈济棠的部署主要是应付蒋介石大军压境。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司令黄光锐率机飞往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
抗战经历
在八年抗战中,广东国民党军与日军打了5次战役,进行了20次较大的阻击战和牵制作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上。毙伤俘日军2.5万人以上。《粤政七年》(广东省内)
另外,广东的国民党保安团队等地方武装,与日伪作战200余次,毙伤日伪军4600余人,击落日机7架;毙俘敌机师12名;击沉敌舰2艘,俘敌运输舰1艘。《战时粤政》
日本战败后,受降日军共13.73万余人,受降伪军6.2万人。 [9]
中共建立东江、琼崖、珠江、韩江和南路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华南抗日人民武装共2.8万余人,对敌伪作战共30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20万余人。 [10]
- 参战部队
淞沪抗战:十九路军
淞沪会战:第四军 [20]、六十六军、八十三军
南京保卫战:六十六军、八十三军
兰封会战:六十四军
万家岭战役:四军、六十六军,另有六十四军阻击二十七师团
长沙会战:第四军 [20]
衡阳会战:第六十二军 [18-19]
广州战役:
粤军:八个师
日军:三个师团,另有重炮联队、山炮联队,三艘航母,一百四十多架飞机
第一次粤北会战:
粤军:六十二军、六十三军、六十五军,中央军五十四军
日军:五师团、十八师团、近卫旅团
桂南会战:六十四军、六十六军
- 战绩
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击毙日军第九师团七联队连队长林八大,俘虏七联队二大队大队长空闲升。我还没见国军在抗战八年中在别处有俘虏日军大队长的记录。
淞沪会战:六十六军、八十三军
南京保卫战:六十六军、八十三军
兰封会战:六十四军————攻罗王车站、罗王寨,缴获土肥原指挥刀
万家岭之战:四军、六十六军,另有六十四军阻击二十七师团————万家岭大捷
广州战役:
粤军:八个师
日军:五师团、十八师团、一零四师团,另有重炮联队、山炮联队,三艘航母,一百四十多架飞机
——粤军败北,自身有很多原因,外部原因也不可忽视,敌军出动兵力太强了。
第一次粤北会战:
粤军:六十二军、六十三军、六十五军,中央军五十四军
日军:五师团、十八师团、近卫旅团
——成功保卫粤北,从兵力对比上看,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结果
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在南京保卫战中第66军、83军损失惨重,但在友军纷纷向长江方向溃退时,66军军长叶肇与83军军长邓龙光决定正面突围,冲击日军封锁线,损失惨重。此后66军参加万家岭之战,并攻上万家岭主峰。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进攻广州,北上抗战的各路粤军回粤,先后参加了两次粤北会战和桂南会战。
抗战结束后,粤军全部北调打内战,第63军、64军编入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第62军调华北,军部在平津战役中在天津被消灭,北平和平解放后,驻扎北平的第62军157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4师(后又改为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第二师),原师长何宝松仍任师长 [21];第65军调西北,编成李振的第18兵团,后来起义。 [22]
六任领袖
播报编辑
- 龙济光统领的粤军
辛亥革命胜利后,担任陆军第25镇统制的龙济光,在蛰伏两年后,趁二次革命,率军占领广州,担任了广州都督兼民政部长,成为广东的统治者。然而没过几年,龙济光就先后被陆荣廷、李烈钧等人击败,龙济光被迫弃军逃走,龙济光所属粤军也被消灭吞并。 [11]
- 陈炯明麾下的粤军
1917年,孙中山鉴于护法运动中各军阀把持护法军政府,自己毫无军事力量的弊端,痛定思痛的孙中山利用援闽之际,以警卫军20营为基础,组建了援闽粤军,陈炯明被任命为总司令。在孙中山的再三催促之下,陈炯明率军东征,占领闽南地区。停战后,陈炯明所属粤军扩编至2万余人,整编成了两个军,分别为陈炯明兼任军长的第一军和许崇智担任军长的第二军。 [11]
1920年,粤军击败了占领广东的桂系军阀,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陈炯明也被任命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有了广东作为根据地后,孙中山力主北伐。但是,虽然是老同盟会员,陈炯明却并不赞同孙中山的主张,反而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最终两人矛盾激化,陈炯明公开叛变,甚至炮轰总统府。在孙中山组织两次东征后,彻底消灭了陈炯明部,陈炯明被迫下野。 [11]
- 许崇智的建国粤军
在陈炯明的粤军中担任第二军军长的许崇智,在陈炯明反对北伐之后,孙中山任命许崇智的第二军为主力北伐。并成功光复福州。在北伐军光复福州之后,许崇智的部队被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任总司令,而参谋长则更为有名,是大名鼎鼎的蒋介石。 [11]
1924年,担任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的许崇智,被任命为建国粤军总司令。然而,虽然战功赫赫,但许崇智的政治水平显然远逊于他的参谋长蒋介石。蒋介石利用廖仲恺遇刺案,将许崇智软禁,许崇智的建国粤军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和第五军,许崇智因此彻底失去了麾下的部队。 [11]
- 李济深所属的粤军
陆军第四军是中华民国在军政时期新建立国民革命军中的一支军队,前身为广东军队建国粤军第一师。第四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在北伐战争中率先攻入湖南,分别在湖南与江西大败吴佩孚及孙传芳,奠定北伐的成功,有着“铁军”之称。 [20]
许崇智的建国粤军被蒋介石趁机改编为第四军、第五军之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的,就是李济深。同时,李济深还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黄埔军校的副校长兼训练部主任。 [11]
在北伐战争中,以广东子弟兵为主的第四军大放异采,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战功赫赫,第四军也被誉为“铁军”。1926年年底,第四军被扩编为两个军,分别为陈铭枢担任的军长的第11军和张发奎担任军长的第四军。 [11]
1929年,由于在蒋桂战争中李济生支持桂系,被蒋介石骗至南京,囚禁在南京汤山。李济深因此失去了对广东及粤军。 [11]
- 陈铭枢所属的粤军
“铁军”第四军扩编后,陈铭枢担任了扩编后第11军军长。1928年11月,陈铭枢担任了广东省政府主席。但是,由于和陈济棠的矛盾,陈铭枢嫡系蔡廷锴的第60师、蒋光鼐的第61师被编为19路军后,被陈济棠派往中原参与中原大战,陈铭枢实力大损。1931年,由于两广联合反蒋,支持蒋介石的陈铭枢辞去省主席职位。 [11]
- 陈济棠所属的粤军
1931年,陈济棠、李宗仁联名反蒋,并成立广州国民政府,虽然因九一八事变,广州国民政府撤销,但是,陈济棠的广东依然处于半独立局面,广东的军政大权也完全掌握在陈济棠的手中。一直到1936年,陈济棠麾下的粤军被扩充至15万人,并拥有独立的海军和空军势力,十分强大。1936年,因在两广事变中被蒋介石收买分化部将,陈济棠被迫通电下野,广东也从此失去半独立地位,成为中央直辖的省份,粤军也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11]
粤海军
播报编辑
广东海军沿革
广东海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67年。当时清朝两广总督瑞麟向英、法购入了6艘兵船,用于巡海、缉私、捕盗。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海军中最早建立的一支舰队。作为中国沿海各省中独立色彩比较浓厚的省份,广东海军的发展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不受中央政府重视,缺乏财政拨款,财政上依靠的是地方筹款;舰艇多向香港等地船厂购买;自制大批用于内河和近海作战的小型船只。这种特点贯穿于其整个历史中。
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后,为改变广东舰艇“小、杂、差”的状况,陆续订制了“广甲”等几艘大舰,建造和购买了一批浅水炮舰,初具规模。但甲午年间,广东最大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北上参加甲午海战,损失殆尽,此后再无可出海作战之主力舰艇,一直未能恢复元气。
民国后,广东海军一度将其主要舰只交给中央以统一海军;但袁世凯死后,中国又进入军阀割据时代,广东海军再度成为一股重要的地方海军势力。 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宣言反对段祺瑞,程璧光率海军主力组成“护法舰队”响应。护法舰队南下时,带来了“海圻”、“海琛”、“肇和”等大舰,广东海军声势大振。虽然后来经历程璧光遇刺、陈炯明叛变等一系列变故,各舰又纷纷叛逃投奔北方(1923年,护法海军总司令温树德带领主力舰只北逃,组成“渤海舰队”,后归并于东北海军),但如“永丰”、“飞鹰”等舰从此就留在广东,壮大了其势力。广东海军后来参与了**政府进行的“西征”、“东征”等军事行动。但当国民革命军以广州为根据地誓师北伐时,广东海军因舰艇小、力量弱并未参战。
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国后,统一全国海军的问题再度提到了台面上。由于蒋介石与传统上掌控海军中枢多年的闽系有矛盾,不愿其接收广东和东北舰队而壮大声势,因而在还没有培养出嫡系海军干部(后来的电雷学校)的情况下,蒋介石宁可让全国各地方派系的海军继续分裂下去;所以造成了南京政府的中央海军部只管闽系海军(第一、二舰队),而广东(后改编为第四舰队)与东北海军(后改编为第三舰队)分别直属军政部,后来又在军政部名下搞出一个电雷学校,“一国四制”的怪现象。
出于本位主义观念,抗战前先后主政广东的军阀如李济深、陈济棠等人对建设本派系的海军相当积极;不过限于财力,承袭了其一贯传统,只以浅水炮舰与鱼雷艇为主,以数量计颇为可观,但吨位都极小。在海军教育方面则有一所黄埔海校,后来逐渐形成旧海军中颇有势力的“黄埔系”。
广东海军的发展演变与广东政局的变迁一直息息相关。1927年11月张发奎在广州发动政变驱走李济深之时,广东海军部分官兵即有异议,“飞鹰”舰为此出走汕头。俟1929年陈济棠衔蒋介石之命入主广东,海军因不满其司令陈策对中央的服从和接受改编为第四舰队的计划,“飞鹰”、“中山”等7舰一度宣布拥桂反陈,并有敌对行动,僵持近半月之久。
2025-08-05,陈济棠与桂系借胡汉民事件联合反蒋之时,将其海军改编为“第一舰队”(隶属于反蒋派别的领导机构“西南政务委员会”)。次年,陈济棠与海军司令陈策因“改制”发生矛盾,陈策占据海南与陈济棠对抗,双方甚至兵戎相见并导致海军的“飞鹰”舰被炸沉。后来陈策下野,此事才告终。陈济棠随后将第一舰队改称第一集团军江防舰队,以张之英为司令,李庆文任副司令。
1933年7月,“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舰因为内部矛盾脱离东北海军,南下投奔广东(即“薛家岛事件”),被改编为独立于第一集团军舰队外的“西南政务委员会粤海舰队”,广东海军势力大增。但陈济棠并不信任粤海舰队将士,先后借故撤换其高级军官。1935年4月,为防止被第一集团军舰队吞并,“海圻”与“海琛”又北上南京,归属军政部管辖。6月10日,粤海舰队正式并入第一集团军舰队。
此后广东海军因为实力削弱,也因为陈济棠下台、亲中央的余汉谋入主,这才接受了中央下达的“广东省江防舰队司令部”番号,但仍然不归南京政府的中央海军部管辖,而是自成一支。
抗战时期广东海军的作战属中央海军以外的独立战区,也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战例。